384|故国神游(45)三合一
辈子也用不上一两回。但皇家药堂出货路子多广,信誉多好的!而且至少现在是没人有胆子出皇家的假东西的。

  这么算下来,可能一个方子挣的,会比行医一辈子挣的都多。

  林雨桐说着又看永璜,“回头你还可以找一下寨桑。他往恰克图去,跟沙俄做买卖。沙俄也喜欢咱们的药材,尤其是大黄。但如果咱们的东西真的好,尤其是冻疮膏,在那边的市场要比大黄更受欢迎。那边苦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只要价位适中,不愁没有销路。”

  这么一说,内务府几个人这账目就清楚了,不由的都看向坐在角落里手足无措的王锡琛。这小子进了书院半年,就弄出这么一玩意,直接就给换银子了。而且是月月年年的银子不停的往回涌。

  也不知道人家祖宗上辈子是积什么德了。

  几方人立了契书,乾隆的印往上一盖,这就生效了。

  而这事一经宣扬出去,在药行里便是轩然大波。怎么讨论的尚且不知道,但有那愿意跟皇家保持良好关系的药行商家,主动的先下订单,于是没两天,王锡琛就收到了第一笔分红,白银两千两。

  这在都忙着准备年底考的学生们中间,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

  原来这么着也是能换钱的。

  艺院考试是比较容易过的,还有儒院,就那样吧。多看几天书少看几天书,对考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些家里距离近的,还能回家。可有些家太远的,在知道书院这里可以留宿过年之后,就压根没想过回去。

  他们考完的最早,这就在一块商议了。别人都能挣来钱来——当然了,咱们不是喜欢那股子铜臭味儿,咱们就是觉得吧,别人学的好像都是有价值的,工院的那些还能去兵械厂参观,这就证明他们以后的前程很可能跟这种东西挂钩的,那前程再差也有限了。人家的价值是这样的,那咱们呢?咱们的价值在哪呢?

  书院这个圈子里,很快也形成了自己的鄙视链。当然的,经院的一直在最顶端,童子院因为学的全,被列为前途无限一类,排在第二。然后便是工农商以及医,工院这个不用说了,人家可能朝军械这个方向走,这个是又肥又有前程的。武官里也有文职呀!农呢?老圣人带着这些人在庄子附近垦稻田,好像听说是要推广什么作物。农事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大事,据说是以后农科的没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几分地,由着他们在里面折腾。听说之前农院一个学生在屋里养的一株兰草被汪四平高价买走了。人家这好像也是有前途的。商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谁不知道常万达和汪四平隔三差五的就能去后面被老圣人召见。以前觉得医科也就是仗着老娘娘只一个弟子,近水楼台而已。现在看,全不是那么一码事。据汪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