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辽东造船坊
港,东面是白玉山,山下是龙河。造船坊就位于龙河西岸的平地上,龙河出海口东、西两岸就是西港码头。

  东港港口条件最为优越,南北东三面山中间形成一块面积不小的山中盆地,只因没有大河在此入海,对造船坊建设不利,便将此地做为一座辽东货物集散、船舶停靠的商用港口。

  李煜将造船坊设在这里,除了优良的港口条件外,就是背倚辽东的铁矿和优质木材,解决造船所需的材料问题。

  造海船最好的木材是热带雨林生长的硬木,大唐目前仅有人烟稀少的琼州有产,以及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岭南、江南和剑南道南部产的硬木。

  松木其实是造海船所用板材中比较差的一种,耐腐蚀、耐虫、木质稳定性能不如亚热带、热带硬木。

  现在辽东造船坊所用的都是在辽东原始森林砍伐的百年树龄以上的高大红松、云杉、落叶松等温带树种,这令李煜有些不太满意。但眼下从南方运上好的造船木到北方这太不划算了,只能用松木将就着。

  待张钦率船队返航后,李煜打算迅速组织人手南下占领台湾,也就是大琉球,在台湾建立新的造船坊利用当地的优质硬木。

  辽东造船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目前李煜所掌握的所有新技术。

  港口码头、道路、造船坊很多硬件设施均使用璇玑商行所产优质水泥建造,还用上了几百年后北宋张平发明的船坞。现在也就没张平什么事了,历史会记住是李煜发明了对全球造船业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船坞。

  西港龙河西岸,离入海口不过十丈的距离开始,依次排列着建好还没建好的船坞。有大有小,最大的两个船坞能建造载两万石也就是一千吨的巨舰。(唐代对船只大小以载物重“石”为单位,“料”要到宋才开始使用)最小的船坞能造五十吨的船只。

  船坞是在地上挖个矩形大坑,用水泥将坑硬化。坑的大小按设计该坑建造船只的大小为准。待船在船坞中建成后,打开坞口两侧的坞墩中的引水口,引水入船坞使船浮起来,再打开坞口的挡水坞门,再由纤夫拉入龙河再入海。

  造船坊规划的很大,东港被两山包夹,即要空地做港口又要建船坞,面积不够。唯有龙河西岸借助龙河河道才有足够的空间,李煜便将辽东造船坊先扯于此。

  辽东造船坊完全建成后,能造千吨巨舰,李煜看过后撇了撇嘴,江南的一些造船坊能造两千吨巨舰。

  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泉州所造安海船,“银锒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二至四万石之多。”十五格,即十五个底舱。

  看来,对辽东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