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 农圣许秋澜
智,新生代学员,经过了系统教育,一代代影响下来,早已深入人心,岂会倒退回去?

  更何况,任谁都看的出来,只要大明圣在一天,这种情况就根本不会发生。

  指望一位圣境大能老死或出意外,儒家弟子就是熬上几十代,都未必有机会看到这一天。

  但不管怎么说,儒家几番遭受重大打击之后,却是依旧焕发出了新生。

  再说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弟子众多,也没有能耐教书育人,可搁不住道家五花八门的炫酷术法多啊!

  经大明圣指点,各种神奇符箓的开发,如火如荼进行,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道家宗旨,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即便强者能够辟谷,但门下弟子,总得吃饭喝水,为衣食住行发愁吧?

  于是乎,各种依附这些新奇符箓而生的新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更提供了不知多少劳动岗位。

  佛门同样遭受了打压,也是极为不受大明圣待见,明眼人都看的出来。

  可在期间,佛门大德高僧,同样看到了机会。

  儒家能在异族开设书院,佛门怎么就不能,开设寺院,弘扬佛法?

  为此事,甚至连大明圣下的各种让佛门痛不欲生的禁令,都捏着鼻子认下,才得到了允许。

  什么禁令?

  除寺院本身外,严禁寺院拥有土地私产,僧众无权购置任何永久性土地和房屋,只能租赁,等等等等,一系列在所有人认为,都极为严苛的政令。

  就在为此事,闹出不小动静时,史家有人发话了,明言指出佛门寺院的各种危害。

  什么欺骗信众,敛去香火钱,都是小事。

  在那些金身佛光照不到的阴暗所在,是一家家寺院放贷,不知毁了多少家庭。

  更离谱的是,佛门不纳税。

  在神州,佛门兴盛之地,一镇之中,多的话,周围会有四五座大小寺院,上千僧众。

  其中哪怕只有一半青壮,也是极大的劳动力,可这些人不事生产,不纳税,便是极大的影响,乃至破坏了当地经济环境。

  而且,里面超过大半,并非是真的僧人,而是假借佛名,逃避纳税和徭役。

  现在好了,大明圣一纸谕令,佛门不仅要纳税,而且必须到当地**,开具严格详细到令人发指的证明,才能由**发放度牒,成为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