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关于坦克作战
sp;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防御的一方能够获得一种高效反坦克武器,其火力可以洞穿攻方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又不失时机地将这种武器配置在具有决定性的地域,其结果必然是攻方蒙受巨大损失,要是这种防御力量不仅足够集中并且拥有足够的纵深,那么攻方就有可能完全失败——矛与盾的争雄历史已经持续了数千年,装甲兵也与过去的要塞部队、海军和最近的空军一样,对于这个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事实上,这种现象将永远持续下去,虽然结果时常可能改变。以此为由取消坦克在陆战中的地位,那才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用坦克,难道步兵军服会比钢铁装甲的抵御力更强吗?

  运动

  有人说过:“只有运动才能获得胜利。”我们不仅同意这种说法,而且还要利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工具来证明这条真理。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军与敌军接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利用人与马的肢体、铁路和不久前发展出来的汽车和飞机,一旦与敌军接触,运动往往会被敌人的火力所牵制;为了解除这种牵制,必须击毁敌人,或者使敌人瘫痪,或者迫使敌人撤出既设阵地。这个目标可以凭借优势火力来达成,因为强大的火力可以使敌人的抵抗崩溃。处于静止位置的火力射程有一定限度,这也是步兵掩护火力的极限,当步兵超出这个极限以后,重武器和炮兵就必须转移阵地以支援步兵继续向前进攻。这种方法不但需要大量武器,还需要更大量的弹药,准备这种攻击也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也很难掩盖作战企图,难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即使在最初的攻击中能够暂时掩盖作战企图,可是一旦攻击开始敌人必然集中其预备队来阻止攻方的突破,加之现在的预备兵力能够加以摩托化,建立一条新的防线较之以往要容易许多,因此,现在以步炮协同为基础的进攻,其成功的机率比上次大战还要小。

  所以,使进攻富有成效的方法就是:不顾敌军火力的阻挠,要如此迅速地向敌人纵深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条新的防线,最后将攻势深深地引入敌军后方——主张坦克战的人都认为利用有利的环境完全可以达到这种理想,而怀疑论者却认为奇袭已无可能,坦克攻击的成功条件也不复存在。是不是坦克真的不能遂行奇袭任务呢?且不论兵器和技术的新旧,如果奇袭成其为可能,那么战场上会出现什么结果呢?1916年,冯卡尔将军曾经向德军最高统帅部提出建议,他认为要想获得突破,在攻势准备时一定要首先考虑突然性的因素,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他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所需的新的兵器和技术,即使如此,1918年3月的攻势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在传统的奇袭战略上辅以新的技术兵器,奇袭的效果势必大大增加,但新的兵器却不一定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相信坦克能够比以前所有的方法更具机动能力——特别是一旦获得突破,我们就可以继续向前发展而不至停顿下来;我们也相信,只要具备某些条件,这种机动就可不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