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番外四
  史料载,杨氏一族,世居宣府,起于明英宗年间,发迹正德朝。

  弘治十七年,杨氏子瓒,舞象之年举乡试,学大进。

  弘治十八年,瓒未及弱冠,赴京赶考,会试得中。殿试成文,议天下商事,条四事上之。

  上嘉许,赏其才,钦点一甲探花,赐字季珪。

  入翰林院,授编修,累官至翰林侍读、左谕德,讲学弘文馆。

  正德中,武宗嗣位,瓒以谋略著,渐显绩,得天子重用,升都察院佥都御使。

  江浙剿匪,北疆御敌,献种粮之法,平蓟州之乱,积年辅政,比任封疆。

  帝重之,累官副都御使,少詹事。

  正德十八年,官至户部尚书,入文渊阁。未几,授华盖殿大学士,升内阁首辅。

  正德二十三年,随御驾北狩。

  正德二十五年,条陈海外十策。

  正德二十八年,任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左柱国,食正一品俸禄。

  正德三十一年,病疾,帝亲往探视。

  又五年,天子往巡海外,瓒随行。

  又十年,以功封三等伯。

  正德四十七年,天子禅位,辅佐少帝三年,以病致仕。归乡,立书院,教授乡民子弟,广为美谈。

  史书赞曰:瓒始以扶鼎爱民。

  举商策,献番粮。

  以书生扫江浙海匪,扫除倭贼,护民于水火。危急之时,亲镇蓟州,平北疆之乱。冒不韪之名,献策御前,联合厂卫,定策平两藩。

  瓒天资异敏,材高知深,聪明睿达,为人所奇。施谋用智,不拘小节,不以声名为忤,终明之世,比肩者寥寥。

  其行虽高,亦有疑其节者。

  矜其特立独行,异于众。结交厂卫,终为儒生所讥。

  瓒闻诽言,漫不加意。尝谓侄曰:有才,方为人论。

  观其一生,忠君直节,爱民惜弱。不畏世人评论,无惧笔削褒贬,功过是非,难为评说。

  纵览史书列传,亦无定论。

  后世之人,亦争论百年,甚至形成旗帜鲜明的两派。

  举其功者,言其才德无双,功绩斐然,终明一世,少有出左右者。条陈商策,助国朝开辟海疆;引进番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