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
  潜台词,自身持正,勤于公务,博取官声,只是基本。寻求门路,结交朝中也是必须。

  被道破心思,许郎中现出几分尴尬。

  “贤弟是好意,我又岂是蒙昧之人。”

  “如此,我再同兄台说几句实话,”王郎中道。

  “杨季珪得道两代天子看重,圣眷正隆。本身有实才,堪谓王佐之才,将相之器。行事却非同我等。除同年同榜,不喜结交文人。反同厂卫武人,乃至勋贵频繁走动。”

  许郎中蹙眉,没有表示意见。

  王郎中眼神微闪,道:“兄台可知,他在京中并无私宅,至今借居长安伯府。”

  “长安伯……可是方才离开的顾指挥使?“

  “正是。”王郎中点头,道,“其行事如此,兄台如要投帖拜见,还需三思。”

  先时一番剖析,字字句句极是清楚。最后一言,却颇有些模糊。

  三思为何?

  立下决心,与之保持距离,坚定文人“清正”;亦或为拓宽前路,抛却顾忌,与其并轨而行?

  无论选择哪种,都需仔细衡量。

  至于不偏不倚,立在中间线,无异于放弃前途,实不可能。

  许郎中陷入沉思,王郎中不再多言。

  这番话,曾在脑中几番轮转,既是说给前者,也是讲给自己。

  今上践祚两年,内阁六部,多为前朝老臣。

  表面看,朝堂之上,仍延续弘治朝格局,并未轻易打破。

  实际上,但凡有些见识,都会明白,内阁相公,六部尚书,都已有了春秋。少则一年,多则几载,都将告老乞致仕。

  位置空缺,谁将填补?

  以今上行事,必属意-少-壮-之人。

  前番蓟州论功,武臣勋贵均升官封赏,中官亦未落下。独三位监军,只赏金银,赐绮衣,官职始终未变。

  朝中不是没有议论。

  愚钝者有,聪明人更多。

  天子不升三人,非是疏漏,也不是有所顾忌,更不是圣眷消减。

  此时不升,必是为图后事。

  一旦敕令下达,十有八--九会是越级擢升。

  这样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