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br />
  “为何?”

  “当真不行?”

  杨瓒摇头,费尽口舌,喉咙说干,甚至扯到违-制,终于成功劝服两人,就此改变主意。

  最后,三人合议,几座城门不另外取名,均以东南西北题字。

  边军领命,重新刻印,但南门之上的“水”字到底留了下来。

  让杨瓒万没料到的是,半个世纪后,因明朝疆域扩大,本为长兴县丞的吴老先生,因实干清廉调任密云。为官期间,走访边镇,见到镇虏营旧城,听闻正德初年,杨谢顾三人守城对敌之事,钦佩不已,看到城门上的半枚刻字,更是灵感大发。

  弼马温的洞府,就此成名。

  如果杨瓒知晓,必会目瞪口呆。

  不是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历史总会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被玩笑之人,只能无语望天,叹息一声,岁月强大,人力渺小,不服不行。

  四月初,京城的风雨终告一段落。

  第一批流放的官员,由锦衣卫押送,经密云怀柔,抵达潮河所和白马关。

  谢丕、顾晣臣奉召还京,安排武学及武举诸事。

  顾卿自草原返还,未停两日,接北镇抚司任命,得天子敕令,再度出塞。此番目的地不是漠南,而是辽东境内,朵颜三卫驻地。

  张铭同谢丕顾晣臣一并启程,来时所率京卫,半数战死,余下多自请戍边,留在蓟州,与战死同袍相伴。

  顾鼎离开镇虏营,前往营州。

  应城伯先调怀柔,后转调密云,怀柔城空虚。

  为防鞑靼游骑-骚-扰,顾总戎上疏朝廷,领五百人驻守顺义,同怀柔镇守太监互相照应,待新任巡兵官抵达,再返还京城。

  杨瓒留在镇虏营。

  日渐春暖,蓟州边民陆续翻地恳田。

  十日内,杨瓒接连走访几处村屯,找到五六个积年的老农,将玉米粒分发试种。

  “杨大人,此种番粮当真耐寒耐寒,出粒极丰?”

  “老人家,此物是海外得来,亩产几何,瓒不敢妄言。然能种好,亩产绝对超出稻麦。”

  明时,遇小冰河期,稻麦亩产本就不高。

  江南丰腴之地不提,北疆边塞,怕只有后世的零头。杨瓒说出这番话,绝非胡乱猜测,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