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言,态度却相当明确,凡镇虏营骑兵商队,持续相关手令,一概放行,不报朝廷。

  刘庆之后,朝中没有再派监察御史。

  很显然,朱厚照决意复行圣祖高皇帝之法,一口气发落近百名文武,让群臣大感心惊。短时间内,不会有心思再查边储,也没能力来找麻烦。

  天时地利人和,杨御史认为,事情没有不成的道理。

  结果证明,他想的不错。

  顾卿深入草原,阿尔秃厮部追逐利益,小王子震怒,鞑靼部落各怀心思,内-讧势成必然。

  蓟州等地,好钻营及无能之辈多被调任。无心御敌,只想摘果子的地方官员,或罢黜或流放。空出的位置,多为壮年,有实才的官员填补。

  文官多出翰林六科,武将则由五军都督府选派。

  通过锦衣卫,杨瓒知晓部分名单,从头至尾数过一遍,诧异发现,竟有十六人是殿试同榜。

  其中,户科给事中王忠外放平谷知县,曾在晋地的李淳调任蓟县,出身蓟州的程文调往昌平州,官升州衙判官。

  官文下发之后,几人陆续送来书信。

  杨瓒一一看过,不得不承认,身在官场,人脉的确重要,更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自可官运亨通,前途坦荡。用不好,被连累丢官免职,甚至下狱流放,也只能怨自己倒霉,事先没能擦亮双眼,才落到如今下场。

  总体而言,杨瓒的眼光还算不错。

  王忠身在京城,以言官入朝,举发贪墨,出使朝鲜,功劳自不必提。

  李淳程文外放,任职期间,确实做出不少实事,在当地官声相当不错。非是如此,升官调任也轮不到他们。

  纵观全国,知县二尹,典史主簿,加上等候选官的举人,没有上千也有几百。

  比资历,李淳程文完全不够看。

  他们能仰赖的唯有官声,以及在朝中关系。如此一来,赴任之前联系杨瓒,送来私信,就完全说得通。

  毕竟,同榜之中,这位最得圣心,品级最高。

  放下文书,杨瓒摸摸下巴,终于有了自觉。

  原来,不知不觉中,他已由虾米升级,成为可供他人一抱的大-腿。

  该说好事还是坏事?

  杨御史无解。

  正德二年,三月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