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圣旨送到,锦衣卫未做停留,当天启程前往大同。

  捧着突然到手的“赏赐”,晋王未见欣喜,反而心怀忐忑,满脸凝色。待锦衣卫离开,当即关起府门,召长史司属官及幕僚至承运殿。

  屏退左右,商讨许久,始终无一人能猜出,天子究竟何意。

  “莫非南边事发?”

  此言既出,室内骤然寂静。多人面现惶恐,愈发显得气氛凝重。

  晋王府地处北疆,圣祖高皇帝时,肩负戍卫边塞之责,掌晋地兵事,领上千护卫,权柄不下当时燕王。

  皇太孙在位时,削藩之意昭然。晋王府亦在名单之内。

  可惜,没来得及动手,燕王便起兵靖难。宫中一场大火,尸身面目全非。皇太孙究竟是生是死,民间多有传言,莫衷一是。

  无论真相为何,江山终究易主,皇位为太宗所得。

  其后,太宗皇帝貌似优容,未明令削藩,藩王们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封地仍存,权利却不断被削减。最显著标志,护卫先减后夺。

  卫所官军,无圣旨虎符不得轻易调动,藩王更不可能插手。王府护卫,是唯一直属藩王的武装力量。

  太宗皇帝起兵靖难,夺取江山,主力便是燕山卫。永乐朝的功臣勋贵,一半以上都曾在燕山卫任职。

  经验在前,为保江山,自要掐死他人仿效的可能。

  故而,自永乐朝至今,各地藩王,无论是穷是富,是才高八斗还是庸碌纨绔,是胸无大志还是心怀天下,都像是被养在笼子里的鸟,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

  太宗和宣宗皇帝在位时,稍微动一动翅膀,厂卫都会第一时间禀报。

  晋王府在北疆,为安全考量,许保留一支护卫。后被朝廷陆续削减,几代过去,已不足百人。

  凭这点人,保卫王府绰绰有余,想再做点别的,无疑是痴人说梦。

  晋王不甘心,明着不行,暗中发展壮大,除要躲开厂卫耳目,更需大量金银。

  前者不容易,后者更难。

  正统之后,英宗还朝,经夺门之变,神京城一直不“太平”。

  后经成化、弘治两朝,朝廷对王府的监-视一度松懈,藩王的日子总算好过一些。如宁王之流,得陇望蜀,几次策划上表,请恢复王府护卫。

  至今上登基,藩王本以为天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