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惊讶过甚,群臣尚未回神,刑科、兵科先后有给事中出列,以灾异劾南京六部及都察院官员。
“孝陵遇雷,水旱地动连月不绝,礼部条奏灾异。”
“臣等窃观,灾异之相,皆有微意。”
“北者,夷狄为患,虏贼叩边,百姓涂炭。将兵死战,粮饷难济,边患至今未解。南者,盐法败坏,南京六部留中不报。将老之臣不安其位,索-贿-弄-权,颠倒是非,指贤为佞,引天示警,落雷-焚-木。”
“今以灾异劾南京吏部尚书林翰,户部右侍郎陈金,太常寺卿吕等,国子监祭酒章懋不职,请俱罢黜。”
“劾南京工部侍郎叶贽,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史雍不法;南京光禄寺卿胡谅,浙江按察使李善,参政李文安,唐锦舟-侵-克灾银,请移文巡抚官核实其罪,下有司逮问,俱罢官追银,依律惩治!”
阁老要收拾一个人,无需亲自动手,自有学生部科官甘为马前卒。
六科弹劾,不过是开胃菜。
纵能定罪,依律严惩,也不过是罢官去职。
戴铣递送的奏疏,才真是要命。其中例举南京六部及三法司种种不法,皆查有实据,尤以都察院为最。
不知晓内情者,都会以为戴给谏刚正不阿,身染诬名,历经起伏,愈发嫉恶如仇。
唯有戴铣自己清楚,旁人都是幌子,史都宪才是最终目标。
经历前事,戴给谏轻易轻易不信同僚。从写好奏疏到递送入京,未经南京衙门,只请南京守备太监傅容相助。
反正要得罪人,不如得罪个遍。将六部三法司一起拉上,人数多了,彼此猜疑牵制,反倒更加安全。
就算要报复,也要等风头过去。届时,他是否留在南京,早成未知数。
况且,弹劾范围越大,呈至御前,才会更有说服力。不至被他事压下,留在文渊阁落灰。
只不过,戴铣万万没有想到,这封奏疏,远比想象中力度更足,掀起的风浪更大。
阴差阳错,藩王-安-插-在金陵的钉子,都被-连-根-拔-起。
历史上,戴给谏死在刘瑾之手,廷杖之下。这一回,弹劾奏疏递到京城,刘瑾奉天子之命,亲自安排番役南下,护卫戴铣北上。
该说是历史惯性,有关联之人总会“走”到一起,还是老天恶作剧,开出这样的玩笑?
无论哪一个,弹劾递至御前,天子震怒,风浪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