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刘瑾不是没想着继续煽风,奈何司礼监王提督火眼金睛,他煽一次风,就会被收拾一次。手段越来越狠,刘公公抗击打能力再强,也有些撑不住了。

  于是乎,在杨瓒回京之前,朝堂之上君臣互瞪,火星四溅,仍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好似各立天平两端,不停加着砝码,却都选最小的拿,最大的几块始终堆放在一旁,无人问津。

  少年天子-政-治-经验不足,不晓得如何打中七寸,只在边缘敲砖碎瓦。

  朝臣分成三派,一派坚决拥护刘阁老,甘当马前卒;一派同李阁老相类,忧心局面不可收拾;还有一派,两不相帮,每日上朝均袖手垂眼,事不涉己绝不轻易开口。

  但是,无论如何站队,无一例外,没有一人站在天子身边。

  利益决定一切,颠扑不破,千百年不变。

  不能怪朱厚照亲近内官,朝堂之上,少年天子实在是孤立无援。

  就在双方勉强维系平衡时,一封弹劾奏疏拉断紧绷的长弦,巡按御史刘玉,赫然抓起一块重量级砝码,咣当一声,砸上天平托盘。

  “劾选婚太监吴忠不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镇守太监身上打不开缺口,改从选婚太监下手。

  有人看到机会,立即上奏,附议刘御史,并四方搜罗证据,言之凿凿,必要将吴忠拿下。

  意外的,刘健和谢迁没有出声,六部尚书也是皱眉。

  蹦跳得最欢几人,犹不知闯下大祸。

  当真该庆幸,天子刚坐半年龙椅,诸位老练大伴多不在宫城,要么前往守陵,要么往南京养老,朱厚照身边的刘瑾张永等,尚未经过历练,并不晓得此事背后机窍,更不会明白,上奏的御史已搬起石头,稍有不慎,就会砸伤所有文官的脚。

  太皇太后和吴太妃倒是知晓几分,碍于后--宫不干涉-朝-政,又牵涉皇后人选,天子大婚,只能看着着急,没有半点办法。

  至于张太后……不提也罢。

  线既然扯断,天平倾斜,平衡不再,局面终会被打破。

  只不过,这个打破局面的人不是阁臣,不是六部九卿,也不是武官勋爵,而是刚刚从宣府归来,仍带着朔风气息的杨瓒。

  单看锦衣卫搜集的消息,并无法掌握直观印象。

  立身朝堂,听过几位同侪的激昂发言,杨瓒终于明白,朱厚照为何犯熊到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