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   同样的时间,杨瓒吃下两块,朱厚照解决两盘。

  看着撤下的碟子,杨瓒终于明白,为何谷大用提来的食盒会大得出奇。

  小半个时辰,八碟豆糕下肚,朱厚照总算心满意足。

  不知不觉间,杨瓒也吃下两碟。端起茶盏,颇觉不可思议。看来,和好胃口的人共餐会增大饭量,并非虚言。

  稍歇片刻,中官提走食盒,重新换上热茶。

  杨瓒站起身,开始今日的讲习。

  谢状元苦读《孙子兵法》,开口谋攻,闭口用间,闻名翰林院。顾榜眼捧着《六韬》和《吴子》,日日钻研,手不释卷。朱厚照欲问兵法,二人足以,实在没有杨瓒发挥的余地。

  经史子集,大学春秋,古今史鉴,自有刘学士和张学士讲读,杨瓒若是开口,无异于班门弄斧。

  几番思量,杨瓒独辟蹊径,打算和朱厚照讲农政商道,讲北疆-风貌,讲海外方物。

  哪怕只是皮毛,朱厚照也听得津津有味,兴致浓厚。自出生就未离开过皇城,京城外一切,于他都十分新奇。

  事情闻于朝堂,群臣会怎么想,自己是否又会受到-攻-击,杨瓒已无心理会。

  农政是国之根本,挑刺必要有理有据。

  商道不为士大夫所喜,然殿试之时,杨瓒写过一篇策论,其后又有文章送至三位阁老面前,同样不怕言官挑事。

  北疆之事,多是从顾千户处得来消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添油加醋。况且,自开国起,明朝就和北边的邻居不对付。无论文武,提起北边的邻居都是咬牙切齿。

  在讲学之时,言及北疆风貌边防,当是一片为国之心。如此还要被泼脏水,讲话之人安的是什么心?

  唯一可为群臣诟病的,唯有海外方物。

  太宗皇帝遣船队先访东洋,后下西洋,扬大国之威,后世亦为人称道。然自宣宗皇帝之后,因各种原因,明朝渐收拢船队,不再出海。

  杨瓒在明朝日久,知晓内中因由复杂,不像后世人猜测的那般简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再小心,走一步算一步。谁让他先前过于理想主义,行事欠妥。但想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总得慢慢来。

  天子终究年轻,凭一腔热血,无法驾驭满朝文武,更不要说一展报复。

  自己行事更要小心。

  此事不同于抓捕勋贵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