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解。

  虚岁十五的孩子,正处于人生最-叛-逆-的阶段。

  失去慈父,外患难解,要一肩扛起万民江山,还要和朝臣斗智斗勇。试问,需要多好的心思素质,才能游刃有余,不生出-反--社-会-心理。

  现如今,杨瓒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

  该怎么选择?

  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选择最难走的一条路?

  叹息一声,杨瓒滑下圈椅,陪朱厚照一起坐在地上。

  “臣有一言,陛下可愿听?”

  “咯……杨先生,咯,尽管说……咯!”

  “陛下可读过《旧唐书》?”

  “朕听刘学士,咯,讲过。”

  “郓州孝友张公艺的典故,陛下可曾听过?”

  朱厚照摇头。

  “臣不才,便将此典说于陛下。”

  杨瓒盘膝而坐,忽略朱厚照脸上的泪水,缓声道:“《旧唐书》载,郓州孝友张公艺,九代同居,合家百人,父慈子孝,伯埙仲篪,夫妻和睦,姑嫂无争,合家兴旺,其乐融融。”

  被杨瓒的话吸引,朱厚照转移注意力,渐渐忘记流泪。张永送上温茶,半盏下腹,打嗝也开始好转。

  “北齐时,张家得东安乐王旌表。隋文皇年间,邵阳公再表其门。唐麟德年间,高宗皇帝封禅泰山。过郓州时,特驾临其宅,问其治家之法。”

  说到这里,杨瓒刻意顿了顿。

  “陛下可知张公如何作答?”

  朱厚照摇头,“朕猜不到。”

  “忍。”

  “忍?”

  “张公请纸笔,书百余‘忍’字,奉与高宗皇帝。”杨瓒双手交握,手肘搭在膝上,“高宗皇帝有感,悦而流泪,亲赐‘百忍堂’之号。自此,郓州张氏多以此记入祖训。”

  朱厚照陷入沉思,似明白,又似不明白。

  “陛下,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过急,亦不可懈怠。分寸之间,需把握好尺度,方为成功之道。所谓百忍成金。过于急切,事定难成。耐心分毫,或可事半功倍。”

  “杨先生之言,朕明白。”朱厚照垂下头,一下下捏着手指,“可朕忍不了。”

  遇上有问题要参,没有问题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