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常言道,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事到如今,枯坐室内装鸵鸟毫无用处。

  透过门缝,已有熙攘之声传来,多为客栈举子高谈,夹杂各地口音,委实听不太真切。

  杨瓒立起身,掸掸衣袖,正欲推门而出,门扇却先一步打开,书童杨土立在门外,难掩激动,道:“四郎,报喜的差官来了!”

  报喜差官?

  静默两秒,杨瓒无声叹息,果然是躲藏无用。

  明代会试放榜,不只在贡院门外张贴榜单,亦有差人至城内各处送捷,其后更会抄送各府州县,公告天下。

  古有宵禁,放榜当日,贡院开门之前,不许闲杂人等长久驻足,差人捷报便成了第一手消息。

  “难怪。”

  时辰未到,客栈中的举人早早聚集,翘首以待,多是为等这些飞驰而过的快马。

  “方才有快马驰过,未有停留,却是向状元楼去了。”

  “不奇怪,顾九和、董王已都在状元楼。”

  “果真?”

  “此场春闱,三鼎甲多是定了。”

  “才聚于京,以在下之能,怕是今科无望,要三年后再来。”

  “吕兄何必妄自菲薄?”

  “此番不过取才贡士,尚有殿试在后。”

  “方兄所言甚是……”

  杨瓒步下二楼时,多数举人正自顾自言谈,得空瞅一眼门外,唯有同乡李举人向他招手。

  “杨贤弟,且往这来。”

  对方出于好意,杨瓒自然不能当做没看见。

  行至桌旁,见有两张陌生面孔,当即拱手,道:“在下保安州杨瓒,两位有礼。”

  “杨贤弟有礼。”

  杨瓒年方十七,面容俊秀,言行得体,观之可亲,很快赢得二人好感。

  “在下荆州王忠。”

  “蓟州程文。”

  两人表明身份,将杨瓒让于座中。寒暄几句之后,话题重回春闱之上。

  谈话间,杨瓒秉持少说少错,沉默是金的原则,带着一双耳朵,留下一张嘴巴,或点头应声,或微笑以对,少有发表意见。

  此举更得王、程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