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炼骨期!
�滞不前,解决了燃眉之急,刘恒总算能静下心来继续练武了。

  每天的傍晚,两辆车便找地方停下,蛮厨子开火造饭,两边吃的东西却是泾渭分明。蛮厨子通常是大量肉和车上那些被称为血芋的白皮土豆,相比他,姓周名游的老先生和学生们吃的则文雅很多,竟和刘恒曾经吃的很像,仅仅一碗稀粥。

  灵牙米。

  刘恒终于知道了这种稀粥原料的名字,传说已属于灵药的氛围,天下只有很稀少的灵田才能种植出来,常食能增长心智,令神魂饱满。这种灵米的价值不问可知,曾经还抱怨每天稀粥很寒酸,如今想来,何伯想弄到灵牙米不知费了多大的苦心,只剩下惭愧和怀念。

  每天他不止要吃蛮厨子的伙食,增强气血,强壮体魄,还被强拉过去喝灵牙米粥。吃饱喝足之后,周老先生通常会开坛讲课,还让学生们叫刘恒过来一起旁听,格外的热情。

  只听了一会儿,刘恒便明白,周老先生是有大学问与大智慧的人。

  他没有局限在经史名著中,也没有讲述什么道术或法门,反而畅谈今天游历的感受,风景见闻。可偏偏这么平淡的内容,他总是能以微见著,讲解很多相关的典故,先人事迹,见识之广,学识的渊博,实在让人震惊与敬佩。

  刘恒不知不觉听得入了迷。

  讲授之后,他会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一个弟子,今日所见所闻,有何感想。无论学生讲的是天文地理,还是很微小的发现,甚至是一只蚂蚁死去而感伤,他都是微笑点头,却从不会做任何评价。

  对于学生的疑问,他也会尽量详细而浅显的解答,如果有些问题想不出答案,他也会毫不避讳地坦诚自己不知道。

  这其中也包括了刘恒,他对待刘恒,和别的弟子没有任何差别。

  温文尔雅的气质,还有真诚睿智的态度,使人如沐春风,更让刘恒深深体会到一个真正文道大家的风范。

  一辆牛车,一辆马车,一位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一个粗莽厨子带着一个少年,这样古怪的组合,不疾不徐的沿河前行,几乎感觉不到日子在匆匆流逝。

  “如果没记错,今天是开平三十一年腊月二十三了,离家快一个月,兜兜转转,没想到竟然来到了永绥州的简洪城。”顺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大城,刘恒不禁唏嘘。

  永绥州,是大夏最西北的一个大州,这里上北毗邻北胡,西北方尽头又与灵原王朝接壤,百武便在它的西边,可谓三国交汇的要地。

  十多天来,除了蛮厨子教授的《戒牒刀法》,他暗中更尝试运用弓体拳磨练。虽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