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我这个心,疼啊!
�杨家庄子每年要缴纳的赋税,我这心里就疼得慌!”

  ……

  朱老四发现自己亏大了。

  就在杨少峰站在河堤上,带着辽州卫的将士们玩命的时候,朱瞻基此前让吴明送出去的奏疏也到了朱老四的手里。

  永不加赋。

  跟朱瞻基还要琢磨半天,甚至于还需要杨少峰慢慢解释不同,朱老四在看到永不加赋这四个字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加税。

  按照四大天王和户部尚书夏老抠他们对于永乐十三年秋税的计算,还有对永乐十四年春税的预估来判断,商税以后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民赋的占比会越来越小。

  如果皇帝再抽抽疯,免除了实物税,也就是连粮食都不要了,那么民赋占据的比重将无限趋近于零。

  朱老四当然不可能抽疯到那个地步,而且就算是朱老四抽疯了,夏老抠也不可能同意这种荒唐的旨意。

  减免民赋是一回事儿,收不收粮食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当今天子好砸人场子,粮食这玩意什么时候都不嫌多——谁知道他老人家什么时候又会去砸了阿鲁台家。

  跟四大天五和夏老抠通过气之后,朱老四就真的在某一天的大朝会上颁发了永不加赋诏,顺便将辽州、顺天府、河南、山东这些受雨灾的地方民赋全给免了。

  这道莫名其妙的永不加赋诏无疑戳中了文官们某个不可言说的点——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皇帝喊出永不加赋这四个字,而致君王于尧舜又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梦想。

  这代表了什么?

  这代表了咱们这些读书们辅弼君王有功,以后是要青史留名的!

  换句最直接的话说,别管他老朱家的江山怎么样,咱们这一批的臣子可是要被大吹特吹的,谁都得念着咱们的好儿!

  然而在朝堂大佬们集体高潮之外,地方官员们却是恨得牙痒痒。

  朱老四不仅明发永不加赋的诏书,而且还特意派人大声去宣读,保证让每个乡间地头的百姓们都知道这个消息——这不是坑官么!

  而辽州的百姓们自然也陷入了狂欢之中。

  这皇帝不孬,长生牌位没白立!

  相对于百姓们的欣喜若狂,杨少峰却是一脸懵逼的拿着邸报,望着坐在自己面对的朱瞻基:“还真就永不加赋了?”

  朱瞻基撇了撇嘴道:“你不是说可以加税么?只要不加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