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逃不过的轮回——土地和粮食
��的,两文钱一个的价格虽然不便宜,可是总比顺天府十文钱一个要便宜的多。

  生蚝这东西自然也是一样的,包括岭南的荔枝,边市城的煤泥,焦煤,毛毯,朝鲜的人参,其实都是一样的。”

  杨少峰道:“没错,辽东、山东之类的地方需要什么?需要边市城的煤泥,而边市城和顺天府,又需要即墨的生蚝。

  许多在本地卖不上价格的东西,往往运到别的地方之后却能卖上高价,百姓能得利,商人能得利,国库能得利。

  更重要的是,你刚才也说了,百姓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这也就意味着活不下去了——反正都是死,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就只有等死,换你,你会怎么选?

  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百姓的注意力从土地上移开,无论是做工,还是经商,或者是读书、从军,总之就是要替百姓找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哪怕是难一些,也不会想着造反,这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

  想了想,杨少峰又接着道:“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用太过于担心这个问题。

  就像是在交趾干的那样儿,大明的军队替百姓找到了能耕种的土地,比如奴尔干都司,那么大的一片地,空着也是空着,倒不如给百姓耕牛和种子农具,让他们去开荒耕种,最后得利的是百姓没错,但是国朝却也因此而变得更稳。”

  朱瞻基沉吟着道:“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不过,还是刚才我说的那个问题,当百姓慢慢的富庶一些之后,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加快,而即墨的土地却是有限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杨少峰愣道:“刚才我不是说过了么?奴尔干都司还有大片的土地,嫌冷的话,交趾那边也有大片的土地。

  再加上安排百姓进入工坊做工,有了赚钱维生的路子,哪儿还有问题?”

  “粮食呢?”

  朱瞻基反问道:“无论你怎么辩解,最终都绕不过粮食的问题。

  尤其是你安排百姓做工,让百姓富裕起来,他们生孩子的速度也就会越快,对于粮食的消耗也就会越大,而土地还是这些土地,到时候多出来的人又该吃什么?吃土么?”

  被朱瞻基这么一说,杨少峰顿时也愣住了——似乎,没毛病?

  后世有袁老爷子折腾出来的杂交水稻,大明哪儿有人研究杂交水稻?

  当然,也不是真的就没有人折腾。

  甲申之前有人下手研究杂交作物——只不过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