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没钱了……
��伙写出了《天工开物》,比如有个叫徐光启的家伙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书籍。

  而紫气东来三百年的……

  算了,不提也罢。

  而杨少峰现在要做的事情,其实就跟种花家在建国之后要做的事情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那么拼命,也达不到那种全国扫盲的程度,仅仅是打算把社学强制推行下去,不求人人都中得了科举,最起码也要让下一代人都能识字。

  换句话说,杨少峰没打算在即墨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但是杨少峰打算在即墨实现杜绝新生文盲的计划。

  ……

  中原百姓有许许多多的老话,比如民心如铁官法如炉,比如胳膊拧不过大腿,比如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

  当杨少峰这个即墨的百里侯铁了心的要搞社学,要让即墨七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孩子都去读书的时候,整个即墨县也只有老老实实听从命令的份儿。

  方法很简单。

  不能收什么教育资源税是不是?

  改罚款!

  家里有一个孩子不老老实实的送到社学去读书,就罚款!一个孩子一年罚一两银子,两个孩子就是二两银子,三个就是三两,如果家里孩子多,可能就得卖儿卖女再卖地了!

  当然,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教诲——奖!

  孩子在社学是不用花一文钱的,从一天三顿饭到校服、书本乃至于笔墨纸砚,都由即墨县承担了,考得好的,再额外给奖学金,男娃女娃都给!

  杨少峰还真就不信了,再怎么拧巴的老百姓,还能跟那些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毛驴子一样不知好歹?

  但是,自愿不自愿也差不多承担了半个即墨县丞工作的朱瞻基却开始有意见了:“你知道即墨县还有多少钱吗?”

  杨少峰有些懵:“现在花出去的钱,不都是经过你和白庚你们两个的?你应该比我更清楚才是,现在你却跑来问我?”

  “对!就是问你!”朱瞻基神色不善的盯着杨少峰道:“如果不考虑永乐十八年秋的商税,那么现在整个即墨县就只有两百锭宝钞!

  换句话说,一千贯宝钞,就是现在整个即墨县的库里所能动用的所有钱财!”

  杨少峰顿时就懵了:“不对,这两百锭宝钞,是因为顺天府的宫城、皇城完工之后,夏老抠提议赏赐给我的吧?什么时候进了即墨县的库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