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篇论文一学期
�纯理论纯算法,能上ieee的顶级期刊也不错了。下一次,争取跟我当第二作者,上一次acm的期刊。”

  ieee就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而acm则是“国际计算机学会”。这几个学会名下都有世界顶级的计算机/算法领域期刊。

  不过acm架子端得比较高,人家很偏向于算法/思想。其名下最有名的期刊jacm(这里的j是journal,意译就是acm学报),几乎不肯登载任何带有应用技术的论文,觉得商业应用太捞太没逼格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学术界的“理论歧视”。

  其实不光计算机界有,数学界物理界也都有,搞理论论证猜想的人,都看不起做实验的,做实验的看不起做应用落地、产学研一体转化的。

  所以综合来看,麻依依这次投的《toc》,严格来说论逼格只能勉强排进计算机领域学术期刊前5名。前面还有三四个纯理论的、清高无比的不食人间烟火期刊镇着呢。

  但是没关系,谁让“分布式编译架构”确实有应用元素呢。

  下次等顾玩和麻依依从这个架构里高屋建瓴、把云算力的纯算法论文拿出来,那么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期刊也不敢不用了。

  ieee只是个工具协会,当跳板用完就可以扔了。

  虽然这块跳板,放到数科院其他硕士、博士学长们眼里,是那么的值钱。中央科大任意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在读博士,只要发一篇ieee旗下的《toc》,就能直接毕业了,导师想奴役你多当几年廉价劳动力,都没借口留。

  人比人气死人呐。

  麻依依本来也料到老公是见多了大风大浪的,不会太惊讶,也不会夸奖她,所以都习惯了。她只是公事公办地问:“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干什么?是不是能涉及你说的那个、机器学习训练的课题了?”

  顾玩:“这个确实要弄,但你一个人没这个实力,还是给我当第二作者吧。我这学期一直有在做准备。至于你么,下学期我倒是想了一篇论文,可以作为你双修心理学分支下面那个‘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你有空写一下吧。”

  麻依依好奇道:“那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顾玩:“这个论文,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是其验证,并不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哪怕光靠人类肉体实验都能验证出来。

  只不过对照组设计很复杂,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不一样的,很难把人标准化成机器、然后排除一切干扰衡量活人的学习速度/学习效果快慢的干扰项。

  但是,只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