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无论杀几次,还是有不信邪的
的招待。

  一切都非常顺利。

  ……

  周一早上,天刚亮,顾玩一行五人,就被安保部队护送着接走。

  科技部和文化部各派出了一名有关负责人,带他们去国家博物馆的地下密库。

  考古系的宁主任激动得不行,临出发还对顾玩说了几句感恩的话。

  “顾同学,要不是你,这事儿也轮不到我指手画脚。以后但凡有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说。”

  今天,宁主任将作为指导助手,协助国家博物馆的一名专家,进行样本取样工作。

  顾玩始终很谦虚的样子:“宁主任客气了,您是教授,我只是一介科大本科生,这怎么当得起的,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这是天佑华夏,我可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周围的人,都对顾玩这种姿态,心生好感,觉得这年轻人真是知进退。

  博物馆周一本来就是闭馆的,所以倒是方便了取样工作。

  到了相关的藏厅,一群荷枪实弹的卫兵把一个玻璃柜四面围住,然后有专人打开玻璃,然后立刻用氮气瓶对着青铜器存储位置临时补氮驱氧,然后用特殊容器把利簋运到隔壁一间氮气室里。

  在那儿,顾玩和麻依依,才能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看到宁主任和一名国博的专家,背着氧气瓶、戴着氧气面罩,对利簋进行操作。

  这一步的郑重程度,是远超过在扶桑处理汉倭国王印和广陵王玺的。

  因为在扶桑那次,处理的都是最惰性的金属,黄金。黄金的东西不怕氧化,就没那么娇贵。

  而青铜器,即使外面已经彻底氧化、被氧化层保护起来,但理论上还是在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操作比较稳妥。

  国博展示的时候,那些国宝级青铜器,其实都是有充惰性气体的,存储它们的玻璃柜,也是气密性非常好的。

  “……好了,我们已经取到了簋身底部的炭火熏烤残留物,还有簋身内部的周代初年豆类食物的碳化残迹,应该都可以用于鉴定。”

  宁主任等人忙活了一阵后,通过对讲机跟外面沟通。

  于是,那边考古组的专家,继续做文物处理的善后,而顾玩和石主任这边,则是轻车熟路开始分离样本,进行ams鉴定试验。

  顾玩这边的操作流程,跟在扶桑时演练过的一模一样,所以非常顺利。

  唯一让他们有些意外的,是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