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百万亿分之一的精度
��加速器质谱仪,也都是可以测到那么精确的。

  外行人或许觉得难以想象,但现代人类的物理科技,真的已经发达到这种程度了。

  ……

  京大考古系的山下教授对物理毕竟不是太精通,所以他只是知道上述原理和算法。

  但对于数据本身的测量是否可靠,还要靠东大高能物理系的堺教授定夺。

  如果这个测量本身可靠,那就意味着,能够证明“汉倭国王印”是1940年前之前的东西了(正负误差二十年)。

  堺俗人看着数据报表,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儿,问道:

  “对于从原混合碳原子团中、分离出来的c12原子团中的原子个数,我没什么异议。毕竟数量较大,可以用质量称量法直接称量,这一步,跟离心法的验证是一样的。

  可是,对于分离出来的c14原子团里,究竟有多少个14原子,你是怎么测算数量的呢?要知道,c14原子个数稀少,稍微差几个,就会导致误差率达到额定阈值之外。而且,你的新方法,是如何保证分离后的c12原子团里,一点c14都没有的?会不会还有黏连在一起,没分离出来的?”

  顾玩笑了,他立刻拿出一些实验记录过程的仪器内照片——当然,所谓的“照片”其实只是俗称,因为没有传统光学摄像仪器和技术,能精确到拍摄原子层面的东西。

  所以,那玩意儿事实上是类似于一些捕捉光栅记录的东西,非物理专业的看官,只要知道这玩意儿能记录实验过程中。原子流是如何通过加速管和偏转器的就行。

  “这是通过法拉第筒和偏转器的捕捉光栅记录。我们这套仪器,加了100万伏的端电压,足以把碳原子团中所有原子的表层电子完全剥离,并且按照洛伦兹力产生的加速度不同,把原子团打散。所以第二个问题,您看完这部分数据后,应该就不会有疑问了……”

  顾玩说着,还指点堺俗人教授如何看相关记录。

  花了大约十几分钟,把这个点解释清楚了。

  然后,他开始回答对方的第一个质疑点,也就是“他的仪器是如何精确称量c14原子个数的”。

  毕竟,c12原子可以按照“1摩尔(mole)碳12原子重12克”的算法来称量,因为多,重,宏观称就能称出来的。

  (注:1摩尔原子是6.02x10的23次方个。多废话一句,让高中没学化学的同学阅读起来友好一点。

  另外,上一句所称的“宏观”也就是几毫克甚至几微克。因为1微克就有10的15次方个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