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难题
,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基本是和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是2075年之后了。由此可见,大战结束之后,仅仅保证6亿美国人与1亿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国就得费不少的精力。要知道,这7亿人每年至少需要4亿吨粮食,而在2065年之前,两国的粮食缺口高达6亿吨。暂且不说如何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仅仅是将6亿吨粮食飘洋过海的运过去,再分发到民众手里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实上,对战后重建来说,粮食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运送6亿吨粮食也就是1200艘次50万吨级散装货轮的事,而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就拥有6000艘该级别的运输船,加上其他国家的,全世界总共由11000艘超大型运输船。因为不再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所以这些船只都需要用来运送别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在战时动员起来的大批准军事人员都需要新的工作,所以运送粮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以填饱肚皮为首要目的的战争难民来说,肯定不会决绝那些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丝毫没有口感的粮食。

  相对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战后重建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物资,二是人力。

  虽然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不但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还拥有丰厚的工业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技术,但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不但战略打击摧毁了美国绝大部分工业设施,美国军队的暴动也毁灭了仅存的工业基础。在美国当局签署投降协议的时候,别说工业体系,美国本土甚至没有一家能够生产铁钉的工厂,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更要命的是,因为在大规模战略打击中,共和国当局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瓦解美国的战争潜力,不但重点打击了美国的工厂,还将矛头对准了美国的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结果就是,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不但没有工厂与工业设备,还没有足够多的熟练技术工人。换句话说,就算共和国能够为美国提供足够多的工业设备,特别是机床等基础工业设备,美国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造血能力。如此一来,就得由共和国直接为美国提供用于重建的物资,特别是钢铁、水泥、合成塑料、工程设备等等战略物资与基础设备,并且帮助美国培养一批产业工人与建筑工人。

  相对而言,这还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早就不是低端工业生产国了,大部分基础物资的生产工作早已转移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地区,比如早在2050年,印度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工业原料出口国,不但生产出了足以满足共和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产品,还将各种低端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印度这样的国家大都是集约集团成员国,而且这些国家都与共和国签了条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