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击即溃
��术通信系统的弊端。

  在新的战术指挥体系下,即利用先进的通信系统,高级将领可以越过数个中间指挥环节,直接向前线官兵下达作战命令,而在前线作战的官兵也能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将战场信息直接反应给后方的决策者。这种“扁平”的指挥体系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最大的的坏处就是需要足够大的数据交换能力,才能建立起足够多的通信频道,也才能将所有前线部队的掌握的信息反应给更高级别的指挥人员。

  从理论上讲,只要通信频道足够宽,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问题是,在动辄投入数万、数十万官兵的大规模战争中,再先进的通信系统也无法满足实战要求。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所有终端向上反馈信息的情况,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将少数终端的信息反馈给上层决策者。也就是说,即便按照最高标准来搭建通信系统,通常情况下的利用效率低得让人无法接受,而搭建高标准的通信系统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在那些掌管预算的国防部官员与军事委员会的成员眼里,花费巨额资金搭建在平时根本用不上的强大通信系统,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在前几年的战争中,很少出现战术通信系统受频道不够宽限制,最终影响到作战行动,甚至导致作战行动彻底失败的事情,所以在战争期间,这一问题也没有引起双方高度重视。

  事实上,即便到2062年初,共和国与美国的战术通信系统都有问题。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标准,战术通信系统最多只能支持10%的前线作战部队同时向后方反馈作战信息。如果超过这个额度,就只能通过采用分时段技术、跳频技术等等方式,以降低平均信息交换能力为代价来增加同时连入的终端数量。理论上讲,在将平均信息交换速度降低到正常情况十分之一的时候,就能让全部终端向后方发送信息。因为分时段技术、跳频技术等方式会降低通信系统的信息交换效率,所以在全部终端与后方交换数据时,信息交换能力仅为正常情况的5%。

  在此情况下,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信联络。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却好不到哪里去。

  设想一下,当战场上的数千架作战飞机,还有相当于作战飞机十倍的后方支援力量都需要联入战场数据交换系统,与友军或者后方交换战术信息的时候,双方的通信系统肯定会出问题。

  压垮对方的通信系统,只是为海战创造有利条件。

  显然,在双方的空中力量投入都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海战对共和国海军更为有利,因为共和国海军拥有更多、更强大的主力舰队。

  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