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决战战场
�时间太仓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舰队进军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在3支作战舰队北上的时候,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补给舰队(拥有20多艘补给舰与维修船)与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拥有上百艘各类大型船只)。按照海军的计划,补给舰队将以拉各斯为基地,分两个批次,轮番为作战舰队提供支持,而运输船队将把用来扩建拉各斯的人员、设备与物资送过去,并且兑现共和国当局的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一批紧急援助物资,帮助在战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亿多尼日利亚人渡过难关,过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会饿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尼日利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乱国”。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约20%的尼日利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将近40%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尼日利亚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照此计算的话,最多的时候,尼日利亚的战争难民超过了5000万(人口以大战前的2.5亿为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超过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也超过了9000万,只有大约1000万尼日利亚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这1000万人中,除了大约850万军人,其余150万就是尼日利亚的统治集团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尼日利亚最需要的不是舰队,而是物资,特别是食物与药品。

  用一位去过尼日利亚的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过去之前,不能解决2亿多尼日利亚人的生存问题,就算打赢了战争,尼日利亚当局也会被饥饿的战争难民推翻,共和国要想避免引发连锁反应(当时在忍饥挨饿的肯定不止尼日利亚),就得在派出舰队的时候,把粮食送过去,并且确保这些用来救命的粮食能够送到难民手中,而不是被尼日利亚军队与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提供粮食并不难,只需要大约3000万吨粮食就能让2.5亿尼日利亚人活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而运送3000万吨粮食只需要150艘次的20万吨级货轮,即让1支由50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在4个月内往返航行3次,或者由3支船队航行一次。因为共和国在2060年与2061年均取得丰收,而且在印度扩建的农业工厂也在2061年达到最大产能,到2062年初,集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达到了1.2亿吨,首次超过西约集团(在2061年,加拿大遭受寒流、墨西哥遭受旱灾、美国多地爆发虫灾,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遭到轰炸,农业产量骤减七成以上,所以在2062年初,西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由2061年初的超过3亿吨骤减到1亿吨以下),所以为尼日利亚提供足够的粮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至于用来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的药品,更加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将这些物资分发到民众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