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西非战火
维持着非洲地区最庞大的军队之一。

  客观的讲,即便没有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喀麦隆也不缺乏发展的资本,比如在其近海有非洲地区储量最为丰富的油田,在西南沿海平原地区还有肥沃的土地,铁矿储量也非常惊人,另外还有非常稀有的木材。总而言之,即便人口增长迅速,只要专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喀麦隆仍然拥有成为富裕国家的资本。问题是,美国并不希望喀麦隆富裕,不然就没有办法利用喀麦隆夺回非洲地区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了。

  可以说,喀麦隆的灾难基本上就是美国造成的。

  早在第一次西非战争爆发之前,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进行谈判的时候,埃及与南非就以非盟领导国的身份提出,按照两国的人口数量分配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开采权,而且共和国也支持这一解决方案。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国就只能获得大约四分之一的矿产,而不是全部,所以美国并不支持,而听从美国吩咐的喀麦隆当局也坚决反对这么分配,坚决要求对半分,也就因此丧失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

  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在这10多年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共和国不会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在尼日利亚大举投资开采稀有金属矿藏。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就对国际局势做了一次全面分析,得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结论。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国开始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时候,对能否控制西非地区也做了一次战略评估。结果很明显,在共和国海军必须首先控制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情况下,即便能够依靠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进军西非地区,也不大可能在大西洋上与美军争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共和国还得做好丢掉整个西非地区的准备。受此影响,在2044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当局在尼日利亚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尼日利亚解决国内矛盾,即大力兴建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帮助尼日利亚发展轻工业,让尼日利亚融入以共和国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到2049年之后,共和国当局就把重点从尼日利亚转到了乍得,即建立以苏丹、乍得与尼日利亚为中心的,横跨整个非洲大陆的产业区,从而解决无力进军大西洋的问题。

  也就是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尼日利亚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量也非常有限。

  与喀麦隆一样,尼日利亚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季度丰富的国家,即便不开采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只要能够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也能成为富裕国家。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优势,既巨大的人口基数。在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尼日利亚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2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更是突破了2.5亿。也就是说,尼日利亚不但是非洲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在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