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战略转折点
在2058年与2059年间,共和国海军击沉的美军潜艇中,大约6成是被派去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攻击潜艇的战果,水面舰艇只占2成,另外2成是反潜巡逻机的战果。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两年中,在印度洋上执行反潜任务的攻击潜艇只有32艘,数量远远少于反潜战舰与反潜飞机。这也很好理解,反潜战舰的大部分任务都是护航,即掩护船队,而在护航行动中,反潜战舰存在的主要价值是阻止敌潜艇发起攻击,而不是消灭敌潜艇。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让船队在遭到攻击前到达目的地,护航任务就算成功。受此影响,护航战舰很少在大洋上与敌潜艇周旋,往往在驱逐了敌潜艇之后借助速度优势主动脱离战斗。与之相比,反潜潜艇的任务就要直接得多。可以说,没有一艘潜艇适合执行护航任务,绝大部分时候,执行反潜任务的潜艇都是根据情报到船队途径的航线上埋伏下来,等着敌潜艇出现,然后在敌潜艇偷袭船队的时候偷袭敌潜艇。在反潜护航战术得到完善之后,护航战舰与反潜巡逻机还会将敌潜艇向己方潜艇设置的埋伏圈里赶,以增大击沉敌潜艇的几率。由此可见,反潜潜艇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一半的功劳属于护航战舰与反潜巡逻机。
问题是,不是所有潜艇都能执行反潜任务。
说得简单一点,只有性能超过敌潜艇的潜艇,才有能力执行反潜任务。也就是说,只有最先进的潜艇才适合执行反潜任务。
在2058年与2059年,共和国海军需要将大部分大型攻击潜艇部署在太平洋上,配合舰队作战,特别是在进军西南太平洋的时候,因为跨度太大,巡逻机与侦察机不堪使用,所以得让潜艇去执行远程警戒与外围侦察任务。受此影响,直到2060年初,共和国海军才能抽调出更多的大型攻击潜艇去印度洋执行反潜任务。
受此影响,战争期间,共和国海军不但没有放慢大型攻击潜艇的建造进度,还在2059年初开工建造了新一代大型攻击潜艇,并且在秦皇岛、青岛、福州与北海等地的造船厂进行批量建造。到2060年中期,这种在大战期间建造(设计工作在大战爆发前就开始了,只是在大战爆发后根据实战情况做了调整)陆续服役。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到2060年底的时候,被派往印度洋执行反潜任务的大型攻击潜艇的数量已经多达70艘,其中大部分是新一代攻击潜艇。
如此巨大的投入,让共和国海军有了更多的选择。
毋庸置疑,潜艇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名副其实的攻击性武器,存在的价值就是主动发起攻击,即便在反潜作战中,也得积极主动的发起攻击。事实上,潜艇并不适合用来执行护航任务,特别是掩护那些平均航速在45节以上,甚至能够以7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的快速船队。这也很好理解,任何一种攻击潜艇以45节以上的速度航行,不但会发出非常巨大的噪音,而且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