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战略转折点
令部的参谋总结出了几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并且由此诞生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反潜战术,比如采用分段护航的方式来提高护航战舰的作战效率,在潜艇伏击高发海域设置固定的反潜巡逻区来遏制敌潜艇的袭击行动,与天军配合打击敌潜艇基地来降低敌潜艇的作战效率,在敌潜艇的往返航线上部署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潜艇舰队来偷袭敌潜艇等等。这些战术在2059年下半年陆续用在了实战上,并且受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2059年下半年的战况与美国海军的巨大投入有最大关系。

  拿美军潜艇的作战交换比来看,就能发现关键所在。2058年,美军潜艇在破交作战中的交换比为36、即平均击沉36艘舰船损失1艘潜艇,而到了2059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仍然保持在32左右,到了2059年下半年则迅速降低到了21。如果看吨位交换比,即损失的潜艇与击沉的舰船的吨位之比,美军潜艇在2058年为128,在2059年上半年为142(因为共和国批量建造的大型运输船在2059年初批量服役,运输船的平均吨位提高了不少,所以这个数字反而有所提高),到2059年下半年就只有84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巨大的兵力投入,美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在2059年取得击沉2000多艘商船的战绩,更不可能将共和国海军逼到不得不增强反潜兵力投入的地步。

  得益于前期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总结出来的各种反潜战术,到2060年的时候,也就是共和国的战争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反潜护航战舰与潜艇的建造速度达到了“流水线”级别的时候,美国潜艇在印度洋上的快活日子基本上到头了。

  仅在2060年第一季度,共和国海军向印度洋增派的反潜护航战舰就超过了2059年全年,高达240艘。在这些战舰中,除了按照战时标准建造的反潜护卫舰之外,还有60艘大型反潜驱逐舰。

  增派大型反潜驱逐舰,就是印度洋反潜护航作战司令部提出的建议。

  与小型攻击潜艇一样,根据战时情况建造的反潜护卫舰存在非常明显的性能缺陷,比如任务能力单一,只具备有限的制海与防空能力,如果遭遇敌舰与敌机,自保都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某些情况下,就算遇到的是敌人的大型攻击潜艇,也需要出动好几艘护卫舰才能将其驱离船队。在活动范围相对有限,而且比较固定的伴随式护航,即执行伴随船队活动的护航任务的时候,反潜护卫舰的这些缺陷还不是很突出,特别是在对付敌人的小型攻击潜艇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能占据上风,但是在执行扩大性护航任务,比如到特定海域围剿敌人的潜艇舰队,或者在特定的海域伏击航渡中的敌艇,反潜驱逐舰的这些性能缺陷就非常的明显了,某些时候甚至非常致命。比如在2059年8月份,共和国海军组织了一次代号为“爪洼虎”的重点反潜行动,参与该行动的24艘反潜护卫舰损失了7艘,其中4艘被美军巡逻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