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闪电般的战斗
�肯定不止850千米。

  可以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逻辑分析就有严重问题了。

  如果由人来判断,肯定会联系到共和国海军新型电磁炮高达1200千米的射程,因此会将护航战舰发射的“侦察炮弹”的射程假定为1200千米,甚至想得更远,由此来安排反制行动的话,首先就得侦察1200千米附近的海域。问题是,计算机在做逻辑分析的时候,没有参考这些因素,而是按照护航战舰主炮的射程,逐渐递加。如此一来,首先需要侦察的就是850千米以上的海域。

  可以说,这个由逻辑计算产生的错误非常致命。

  即便美军主力舰在发射采用半装弹标准的“侦察炮弹”时,能够达到最大射速,而且也达到了最大射速,每侦察一片区域只需要数十秒钟。问题是,随着距离增加,搜寻每一区域所需要消耗的炮弹也将随之增加,开火的时间也将延长。最重要的是,在搜寻到第一主力舰队之前,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

  对于反应速度决定一切的战斗来说,如此浪费时间,基本上等于自杀。

  1点38分,美军主力舰还在投射“侦察炮弹”,第一主力舰队里的8艘“秦”级主力舰已经拉开阵式,做好了开火准备。

  虽然美军开火产生的电磁辐射也被第一主力舰队里的被动雷达探测到了,而且迅速测出了方向数据,但是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没有调整战术行动,原因很简单,美军舰队的方位数据与之前得到的火控数据基本吻合,逻辑分析的结果是没有必要调整火控数据,即之前获得的火控数据有更高的可信度。

  8艘主力舰均做好准备之后,第一轮齐射就开始了。

  与控制护航战舰发射“侦察炮弹”一样,在计算能力没有被完全占用的情况下,炮击全部由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控制,即由中央计算机下达具体的炮击指令,各艘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因为8艘“秦”级中只有2艘是按照旗舰标准建造的,所以有6艘只配备了性能相对落后的火控计算机)只需要照命令开火。

  更重要的是,8艘主力舰的第一轮齐射即将结束的时候,舰队里的2艘巡洋舰上的6门电磁炮再次开火,向第51舰队投射了10多枚“侦察炮弹”。只不过,这次投射的“侦察炮弹”中,有半数携带的是专门用来甄别炮击结果的传感器,即配备了广角镜头的可见光与红外线照相机。前面提到过,攻击程序之后就是甄别程序,因为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的炮口速度要比主力舰上的电磁炮慢得多,加上“侦察炮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要比普通炮弹稍微慢一点,所以即便同时开火,“侦察炮弹”也要比主力舰投射的炮弹晚几十秒到达,也就能够非常及时的完成甄别工作,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轮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