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最后的反制
�策阶段。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张雪峰只能肯定一点,那就是第51舰队还没有进入距离第一主力舰队1200千米的交战海域。

  2058年12月底,即8艘“秦”级主力舰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海军司令部就批准了由张雪峰亲自起草的作战计划,即在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与美军决战,并且以此夺取西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

  作为战役的前期准备,在2058年12月30日,第一批8艘攻击潜艇就从舟山出发(共和国海军将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迁回舟山的时候,把潜艇司令部也搬到了这里),前往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并且按照预定方式设置了潜艇警戒线。到2059年1月2日,也就是第一主力舰队离开那霸之前,共和国海军又向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塞班岛以北的几处海峡)部署了4艘攻击潜艇。这12艘潜艇的任务都一样,即在预定的海域低速巡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停止航行),用拖拽式声纳、侧舷声纳等被动探测系统监视周围海域,并且在发现可疑目标、特别是大型舰队的时候汇报情况。也就是说,在暂时无法向该海域派遣侦察机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用潜艇建立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前面已经提到,潜艇实际上很难伏击航速在40节以上的舰队,而且分散活动的潜艇也没有能力伏击得到众多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退一万步,除非挨得特别近,不然潜艇也很难用被动声纳确定舰队的航行数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大型舰队发出的巨大噪音都能被潜艇在数百千米外发现。

  有此就足够了,反正那12艘潜艇的任务就是为第一主力舰队提供最基本的安全警戒。

  当然,在战术行动中,这种安全警戒也能变成有效的战术侦察手段。

  原因很简单,12艘潜艇都在各自的特定海域活动,因此可以根据发出警报的潜艇来大致判断美军舰队的方位,然后出动侦察机,或者直接由第一主力舰队用“侦察炮弹”来确定美军舰队的准确位置。因为东南方向上的潜艇警戒线与第一主力舰队的距离在1200千米左右,即便加上潜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在潜艇发出警报的时候,第一主力舰队与可疑目标的距离在1500千米以内,即可疑舰队已经在第一主力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使用“侦察炮弹”显得更实际一点。

  受此影响,张雪峰制订的战术非常简单。

  简单到几乎让人无法相信:用“侦察炮弹”确定敌人的准确位置后,让战舰在中央火控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进行攻击。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等于没有战术安排。

  原因很简单,旗舰上的中央火控计算机(这是旗舰独有的,而且也是舰队里计算能力最强大的计算机)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