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5月11日,夜幕刚刚降下,第51舰队就沿着关岛南面、由海军航空兵与攻击潜艇开辟出来的“安全走廊”进入了雅浦群岛以北的海战战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第51舰队收到了最后一份与第一主力舰队有关的战术情报。

  按照这份由美军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战场时间11日17点30分左右(即马里亚纳群岛所在的+10时区),第一主力舰队仍然在雅浦群岛北面大约600千米处,以典型的反潜与防潜航线做往返巡逻,没有南下雅浦群岛、也没有东进关岛的迹象。只是随着夜幕降临,侦察机无法继续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准确的说,是无法在夜间跟踪监视8艘“秦”级主力舰。

  对这种客观事实,不管第51舰队的指挥官是否乐意,都得接受。

  前面提到过,第一主力舰队并未离开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掩护区域,在其后方100到20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内,至少有1个大队的j-22在巡逻待命。受此影响,前去搜寻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的美军侦察机都不敢使用主动探测设备。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损失的近百架侦察机中,八成以上都是因为使用主动探测设备暴露了行踪,被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击落。随着第一主力舰队到达雅浦群岛北面预先选定的决战海域,以战斗队列巡逻待命,美国海军甚至只能出动携带侦察设备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虽然“战斗侦察机”在遭到拦截时的生存率要比那些用海上巡逻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侦察机高得多,但是j-22的战斗性能早已得到证实,美国海军暂时没有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制空战斗机,加上j-22机群的巡逻区域延伸到第一主力舰队后方(对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上的战斗机来说,200千米的距离无非就是分把钟的事情),所以美国海军的“战斗侦察机”也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不敢贸然动用火控雷达等主动探测设备。

  不可否认,外形“科幻”的“秦”级主力舰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作为第一种采用反常设计思路,即不再以主动隐身能力为主要指标,再次将被动隐身能力提到首要位置上的大型战舰,极具流线感的外形就是“秦”级被动隐身能力的直接体现。这种设计思路也是应对各种被动探测系统,特别是完全以被动方式工作的远程警戒雷达而出现的,毕竟所有主动隐身措施都是具有特定性的电子干扰,肯定会释放出无线电波,也就很容易被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除了通过改善外形设计来提高雷达隐身能力之外,“秦”级还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光谱隐身能力、特别是红外与紫外隐身能力。比如为了提高红外隐身能力,“秦”级采用了最新式的能源系统,功率转换率(即电源输出功率与可控聚变反应堆输出功率的比值)由以往不到50%提高到85%,相当于提高了70%。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极为巨大,即能源系统的单位功率降低了50%以上,即在同样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