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海上决战
军航空兵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就非常惊人,不但打垮了俄罗斯空军,还在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斗中超常发挥。
问题是,这种简单的拆分并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基础保障体系。
在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虽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共和国空军并没被天军吞并,战术航空兵仍然属于空军,并且得到了统一保障,但是在共和国参与过的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空军的战损率都不到战前装备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不会让共和国空军启动紧急生产机制。
在战争时期,这就是个问题了。
众所周知,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共和国就已经启动战时机制,并且首先对军工企业进行动员。这个时候,战术航空兵分家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即原本属于空军、只为空军服务的战斗机制造企业、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与航空弹药生产企业需要同时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服务,而且两者都很重要。
暂且不说战斗机的生产问题,就拿航空弹药来说,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的情况下,到底是优先满足陆军、还是优先满足海军?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才基本上解决了弹药生产上的问题,即能够为所有军兵种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弹药,而在此之前,各军兵种的弹药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因此得按照轻重顺序,精心安排弹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作。
事实上,陆航与海航的矛盾,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时,共和国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相对有限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用来制造各类消耗性战争物资的贵重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粮食还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粮食产量早已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不是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工程”,大量耕地、特别是南方喀斯特地区、西北半干旱地区与北方水土保护地区的大量产量偏低、以及不太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与草场,以及共和国的劳动成本偏高,而且民众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工厂”在共和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还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与仅次于美国的粮食出口国,而不是仅仅做到自给自足(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粮食净出口量不到100万吨,产出与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
从重要性来说的话,排在粮食后面的就是各类工业原料。
严格的说来,电能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能够击败轴心国、或者说美国能够成为盟国的核心国,除了强大的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唯一不缺电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出足以制造数万架战略轰炸机与数十万�
问题是,这种简单的拆分并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基础保障体系。
在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虽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共和国空军并没被天军吞并,战术航空兵仍然属于空军,并且得到了统一保障,但是在共和国参与过的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空军的战损率都不到战前装备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不会让共和国空军启动紧急生产机制。
在战争时期,这就是个问题了。
众所周知,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共和国就已经启动战时机制,并且首先对军工企业进行动员。这个时候,战术航空兵分家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即原本属于空军、只为空军服务的战斗机制造企业、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与航空弹药生产企业需要同时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服务,而且两者都很重要。
暂且不说战斗机的生产问题,就拿航空弹药来说,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的情况下,到底是优先满足陆军、还是优先满足海军?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才基本上解决了弹药生产上的问题,即能够为所有军兵种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弹药,而在此之前,各军兵种的弹药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因此得按照轻重顺序,精心安排弹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作。
事实上,陆航与海航的矛盾,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时,共和国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相对有限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用来制造各类消耗性战争物资的贵重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粮食还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粮食产量早已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不是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工程”,大量耕地、特别是南方喀斯特地区、西北半干旱地区与北方水土保护地区的大量产量偏低、以及不太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与草场,以及共和国的劳动成本偏高,而且民众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工厂”在共和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还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与仅次于美国的粮食出口国,而不是仅仅做到自给自足(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粮食净出口量不到100万吨,产出与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
从重要性来说的话,排在粮食后面的就是各类工业原料。
严格的说来,电能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能够击败轴心国、或者说美国能够成为盟国的核心国,除了强大的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唯一不缺电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出足以制造数万架战略轰炸机与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