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中东攻略
��苏德战争的20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一场战争。

  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前后兵力对比,即前线作战部队与后方勤务部队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较夸张的估计,西约集团联军的这个数据在0.2左右,即大约5名勤务人员支持1名战斗人员。由此可以算出,西约集团联军投入的900万大军中,至少有750万后勤人员。即便考虑到前线部队的伤亡率远远高于后勤保障部队,即150万作战部队不可能同时在战线上作战,因此巅峰时期的参战人员不可能达到900万,西约集团联军后勤保障部队的兵力也在650万到700万之间。

  因为西约集团联军背靠地中海作战,即地面后勤线相对较短,而海运效率远远超过了陆运,加上大部分海运船只的船员都是平民,而不是军人,所以在前后兵力对比上,西约集团联军占了大便宜。

  可以说,这也是集约集团联军的总兵力要比西约集团联军多出200多万的原因。

  受漫长的地面后勤线影响,集约集团联军的前后兵力对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局部战场,比如北方的库尔德斯坦战场上,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计,参战的1100多万官兵中,在前线作战的不会超过150万,而且任何时候的前线作战部队总兵力都不会超过100万。这一点,从共和国陆军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来。虽然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战斗中,共和国陆军投入了200万大军,但是除掉各战斗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队、增强的支援部队之后,实际作战兵力仅有120万,而这些兵力是陆续到达战场的,因此在任何时候,共和国陆军在前线的作战部队都不会超过100万,甚至不到80万。算上几个盟国的主力部队,前线主战部队在100万到150万之间是个比较可信的估计数据。

  照此计算的话,中东战场上的兵力密度并没有大到连转圜空间都没有的地步。

  对比16年前的中东战争,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前线作战部队多了近2倍,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强度、战线的长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开打,兵力密度随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在战役期间陆续增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投入这么多部队。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东战争的最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战役开始的时候,美军投入(包括已经从美国出发、正在赶往前线的增援部队)的地面部队在32万到35万之间,而共和国的前线作战部队大约15万,算上各自盟国的主力作战部队,双方在战役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量不会超过100万。与2041年的中东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