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大好机会
��6个都与陆军无关。虽然在美国陆军中,仍然有一大批上将,而且从资历来看,在2054年才晋升为上将的阿尔梅尔确实年轻了一点,但是从经验与才能来看,确实很难找出一个比他更加适合中东战场的指挥官了。
杜奇威把阿尔梅尔派往俄罗斯,显然意义深远。
再从增派的兵力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杜奇威打算在俄罗斯大干一场。
到6月30日,美军就向俄罗斯增派了4个整装主力师、用来补充在之前战斗中遭到重创的4个师的近5万名官兵、以及用来重新武装这4个师的全部重型装备。虽然补充兵员大都是新招募的“娃娃兵”,很多都是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而且缺乏训练,有的甚至刚刚高中毕业,所以这些补充兵员都得在俄罗斯接受为期数个月的训练,但是从这一行动看得出来,杜奇威的决心非常坚定,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俄罗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美军新兵去俄罗斯接受战前训练,也是比较符合情理的。原因很简单,等到这些美国新兵具备基本的战斗素质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迎来2058年的秋天,因此让这些美国大兵尽快适应俄罗斯的环境,特别是秋冬季节的寒冷环境,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很有帮助。也正是如此,美军将训练基地设在了涅涅茨自治区的伯朝拉河河口(北极圈内,而且远离北大西洋暖流,距离最近的城市有数百千米)。
相对而言,6月份只是小打小闹。
7月份,美军增援俄罗斯的行动才算进入高潮。
根据美国军方的记录,仅在7月10日之前,就有12支运送作战部队与专门为美军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俄罗斯。因为摩尔曼斯克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但是年吞吐能力还不到2000万吨),即便随着夏季到来,阿尔汉格尔斯克也能接纳商船(该港冬季封冻,船只需要破冰船的帮助才能进港),俄罗斯北方地区的港口仍然无法接纳这么多的船只,而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港口全都落入共和国手中,所以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船队都去了波罗的海。问题是,除了加里宁格勒之外,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只有圣彼得堡一座港口城市(确切的说,只在芬兰湾东部有一段长度不到500千米的海岸线,而圣彼得堡就位于芬兰湾的最东端),且吞吐能力也最多只能支持一支船队。受此影响,美国不得不出面帮助俄罗斯说服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是欧盟成员国,而且与俄罗斯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不可能向美国船队开放港口),让这3个与俄罗斯有着密切关系的波罗的海国家开放港口。
显然,要宣布中立的国家开放港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作为欧盟成员国,都享受欧盟的集体安全保护,即任何入侵这3个国家都是入侵欧盟,�
杜奇威把阿尔梅尔派往俄罗斯,显然意义深远。
再从增派的兵力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杜奇威打算在俄罗斯大干一场。
到6月30日,美军就向俄罗斯增派了4个整装主力师、用来补充在之前战斗中遭到重创的4个师的近5万名官兵、以及用来重新武装这4个师的全部重型装备。虽然补充兵员大都是新招募的“娃娃兵”,很多都是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而且缺乏训练,有的甚至刚刚高中毕业,所以这些补充兵员都得在俄罗斯接受为期数个月的训练,但是从这一行动看得出来,杜奇威的决心非常坚定,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俄罗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美军新兵去俄罗斯接受战前训练,也是比较符合情理的。原因很简单,等到这些美国新兵具备基本的战斗素质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迎来2058年的秋天,因此让这些美国大兵尽快适应俄罗斯的环境,特别是秋冬季节的寒冷环境,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很有帮助。也正是如此,美军将训练基地设在了涅涅茨自治区的伯朝拉河河口(北极圈内,而且远离北大西洋暖流,距离最近的城市有数百千米)。
相对而言,6月份只是小打小闹。
7月份,美军增援俄罗斯的行动才算进入高潮。
根据美国军方的记录,仅在7月10日之前,就有12支运送作战部队与专门为美军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俄罗斯。因为摩尔曼斯克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但是年吞吐能力还不到2000万吨),即便随着夏季到来,阿尔汉格尔斯克也能接纳商船(该港冬季封冻,船只需要破冰船的帮助才能进港),俄罗斯北方地区的港口仍然无法接纳这么多的船只,而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港口全都落入共和国手中,所以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船队都去了波罗的海。问题是,除了加里宁格勒之外,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只有圣彼得堡一座港口城市(确切的说,只在芬兰湾东部有一段长度不到500千米的海岸线,而圣彼得堡就位于芬兰湾的最东端),且吞吐能力也最多只能支持一支船队。受此影响,美国不得不出面帮助俄罗斯说服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是欧盟成员国,而且与俄罗斯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不可能向美国船队开放港口),让这3个与俄罗斯有着密切关系的波罗的海国家开放港口。
显然,要宣布中立的国家开放港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作为欧盟成员国,都享受欧盟的集体安全保护,即任何入侵这3个国家都是入侵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