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
局面对美国也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要知道,俄罗斯战败之后,等于共和国可以把全部力量放在对付美国的战争上,从而使美国遭受更大的战争压力。以两国的实力来说,美国没有任何胜算。就算把西约集团各成员国的力量算上,美国的胜算也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只要俄罗斯还能坚持下去,美国就得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

  为此,只要共和国当局有进军莫斯科的打算,美国就得给予高度重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肯定是两端为难。如果把重点放在太平洋,大陆战场的局面就将变得对俄罗斯极端不利。如果把重点放在俄罗斯,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就将变得对美国极端不利。

  可以说,美国已经失去了战争主动权。

  根据美国当局的一些资料,杜奇威在这个时候非常矛盾,甚至有理由相信,面对这个两难的局面,杜奇威肯定想到了之前与裴承毅交战的场景。要知道,这个离击败裴承毅最近的人还从来没有在与裴承毅的较量中获得过主动权。更重要的是,杜奇威肯定不会忘记,如果让裴承毅决定战争走向,谁也不可能在他面前取胜。说得更直接一点,在掌握了主动权的战争中,裴承毅还没有失败过,甚至连失败的边都沾不上!

  当然,杜奇威也不是没有机会。

  4月27日,也就是共和国天军出动上百架轰炸机,对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基地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轰炸的那一天,杜奇威与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在热线电话中达成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协议,即美国陆军出兵俄罗斯,协助俄军作战。

  事实上,早在战争爆发前,双方就在进行相关谈判。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当局就提出,在乌拉尔防线失守之后,美军应该出兵大陆战场,协助俄军作战。俄罗斯当局提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即共和国陆军能够突破乌拉尔防线,那么打到莫斯科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为此,美国的回答也很简单,可以出兵,只是需要平等的指挥权,即美军不听从俄罗斯将军的指挥。

  显然,美国的答复等于没有答复。

  在指挥权的问题上,争论一直持续到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当局的态度很强硬,即没有指挥权的话,就不会让美国大兵踏足俄罗斯。这也很好理解,俄罗斯要的是援助,而不是一群趾高气扬的大兵。

  杜奇威在这个时候与契力亚科夫达成协议,肯定在指挥权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不管以何种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个对第三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战争最终结果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