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最重要的战果
识别系统中,对感应距离的要求并不苛刻。即便在某些时候,需要对远处的目标进行甄别,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而不一定要依靠“场效应”。

  正是得益于此,舰队防空作战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说己方的防空战斗机可以四处乱蹿,不用顾虑己方的防空系统。

  不管怎么说,敌我识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在以远程防空导弹担纲的外围防空圈中,进行敌我识别的那点时间还算不了什么,可是到了以毫秒计算时间的内层防空圈,即由能量武器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的时候,敌我识别所花的时间就不是那么短暂的了。

  说得形象一点,以共和国海军的激光拦截系统来说,在对付1个目标的时候,持续照射时间仅有10毫秒,即便用分光系统同时照射10个目标,持续照射时间也仅仅只有125毫秒(分光系统会产生能量损耗,其能量传递效率大概为80%)。更重要的是,到了需要动用能量拦截系统的时候,需要对付的往往都是反舰导弹,而且是已经抛掉了发动机,仅剩下了弹头与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导弹。这个时候,反舰导弹的速度基本上都在20马赫以上,而能量拦截系统的交战距离在20千米左右,因此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3秒钟,一般情况下,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2次拦截,即每次只有1.5秒,也就是1500毫秒。算上损伤评估等等时间,每次开火前的准备时间不会超过拦截总时间的20%,及300毫秒。由此可见,除掉125毫秒的拦截时间之后,仅剩下了175毫秒。因为能量拦截系统不是摧毁目标,而是使目标偏离弹道,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在距离战舰5000米之外将目标击落。除掉这个时间,连175毫秒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舰队内层防空圈,拦截系统不会分敌我,会对所有进入攻击范围、并且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目标进行拦截。更重要的是,拦截系统判断目标是否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标准很简单,即目标有没有向战舰运动。准确的说,是目标与战舰的相对距离是在缩短还是在扩大。如果是在缩短,那就是构成威胁。

  当然,这对舰队外围防空圈的战斗没有多大影响。

  在舰队防空系统的支持下,美军战斗机迅速扭转局面,让冒进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尝到了苦头。

  只不过,局面并没变得对美军有利。

  就在美军拼尽全力拦截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时,第二波攻击机群已经到达美军舰队北面500多千米处。

  前面提到,在与美军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将携带的防空导弹投向了美军舰队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部分飞行员回忆,在他们与美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