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国家宣言
�突击。
突击战术非常简洁,首先由先头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控制公路线沿途的所有重要据点,主力部队则在低空攻击机群的掩护下,以最快速度挺进。虽然沿途有几支哈萨克斯坦军队,而且也与共和国军队有过接触,但是面对强大的低空突击力量,这几支哈军都严守中立,没有做出任何愚蠢举动。当然,与共和国军队有过密切往来的哈军知道,真正的威胁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即部署在共和国境内的远程炮兵。可以说,只要哈军胆敢轻举妄动,在低空攻击机发射的火箭弹落下之前,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重型炮弹将他们吞没,而他们在这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就是被烧焦的躯体与被炸碎的肢体。
第九战斗单位出发后大约15分钟,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也进入了哈萨克斯坦。
这支预备役性质的战斗单位没有沿公路线挺进,而是直接由垂直起降运输机群送往了阿拉木图,名义上是去保护刚刚回国的杜达耶夫,实际上却是去控制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密集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向西挺进,控制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威慑一直比较亲俄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
还好,这个方向上的哈军更加合作。
因为靠近共和国,南面又是与共和国关系非常密切的吉尔吉斯斯坦,所以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民众一向认为应该投靠共和国,而不是指望自保都很困难的俄罗斯,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哈军将士也深知这个道理。事实上,在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前,该地区的2个陆军师的师长已经亲自向杜达耶夫表示忠诚。
如果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陆军算是真刀实枪的干了起来,那么在东北方向上,共和国陆军的举动只算得上是磨刀霍霍。
直到焦魃山发布战争动员令,东北地区的共和国军队都还没有越过边境线。
虽然从大道理上讲,在遭到俄罗斯入侵前,共和国没有理由在距离哈萨克斯坦数千千米的远东地区主动发起进攻,但是战争已经爆发,而且在宣战书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该怎么惩戒发起侵略的俄罗斯,就算共和国军队在远东地区抢攻,也不是没有理由。
事实上,道理很简单:磨刀不误砍柴功。
可以说,远东地区,才是俄罗斯与共和国的主战场,至少在战争初期,这边的战斗要比中亚地区重要得多。再怎么说,中亚地区是在第三方领土上交战,打得好与打得坏,对两国都没有太大影响,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影响。远东地区则截然不同,在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缓冲区,开打之后,总得让一方的国土变成焦土。如此一来,远东方向上的地面战斗肯定对后期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共和国陆军仓促发起进攻,就算取胜,也不会获得多少好处。准备充分之后,再一鼓作
突击战术非常简洁,首先由先头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控制公路线沿途的所有重要据点,主力部队则在低空攻击机群的掩护下,以最快速度挺进。虽然沿途有几支哈萨克斯坦军队,而且也与共和国军队有过接触,但是面对强大的低空突击力量,这几支哈军都严守中立,没有做出任何愚蠢举动。当然,与共和国军队有过密切往来的哈军知道,真正的威胁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即部署在共和国境内的远程炮兵。可以说,只要哈军胆敢轻举妄动,在低空攻击机发射的火箭弹落下之前,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重型炮弹将他们吞没,而他们在这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就是被烧焦的躯体与被炸碎的肢体。
第九战斗单位出发后大约15分钟,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也进入了哈萨克斯坦。
这支预备役性质的战斗单位没有沿公路线挺进,而是直接由垂直起降运输机群送往了阿拉木图,名义上是去保护刚刚回国的杜达耶夫,实际上却是去控制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密集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向西挺进,控制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威慑一直比较亲俄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
还好,这个方向上的哈军更加合作。
因为靠近共和国,南面又是与共和国关系非常密切的吉尔吉斯斯坦,所以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民众一向认为应该投靠共和国,而不是指望自保都很困难的俄罗斯,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哈军将士也深知这个道理。事实上,在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前,该地区的2个陆军师的师长已经亲自向杜达耶夫表示忠诚。
如果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陆军算是真刀实枪的干了起来,那么在东北方向上,共和国陆军的举动只算得上是磨刀霍霍。
直到焦魃山发布战争动员令,东北地区的共和国军队都还没有越过边境线。
虽然从大道理上讲,在遭到俄罗斯入侵前,共和国没有理由在距离哈萨克斯坦数千千米的远东地区主动发起进攻,但是战争已经爆发,而且在宣战书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该怎么惩戒发起侵略的俄罗斯,就算共和国军队在远东地区抢攻,也不是没有理由。
事实上,道理很简单:磨刀不误砍柴功。
可以说,远东地区,才是俄罗斯与共和国的主战场,至少在战争初期,这边的战斗要比中亚地区重要得多。再怎么说,中亚地区是在第三方领土上交战,打得好与打得坏,对两国都没有太大影响,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影响。远东地区则截然不同,在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缓冲区,开打之后,总得让一方的国土变成焦土。如此一来,远东方向上的地面战斗肯定对后期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共和国陆军仓促发起进攻,就算取胜,也不会获得多少好处。准备充分之后,再一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