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积极谋划
  第十三章 积极谋划

  谈到战争问题,会议气氛顿时紧张了许多。

  与大多数人预料的一样,介绍问大体情况后,袁晨皓就把话题转向中亚地区,继续鼓吹向俄罗斯开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上总参谋长之前,袁晨皓就主张拿俄罗斯开刀。

  2056年初,哈萨克斯坦爆发军事政变,俄罗斯悍然出兵。在军情局证实政变与俄罗斯情报机构有关之后,军队内部就出现了出兵哈萨克斯坦,控制大中亚地区的声音,而当时袁晨皓明确支持以强硬手腕控制中亚地区。

  所谓的“大中亚地区”,包括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在内的6个国家。因为在美国撤军之后,共和国通过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扶持了亲华政权,以及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拉拢了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所以30年代末,共和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就超过了俄罗斯。

  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首次就中亚地区问题进行正式磋商,明确两国的势力范围。磋商一直持续到2044年底,也就是《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即将开始前,共和国才做出重大让步,承认俄罗斯在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主导地位,而俄罗斯承认共和国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主导权,因为哈萨克斯坦是该地区的头号大国,不但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还是俄罗斯与共和国的战略缓冲区,所以双方均没有主导权。

  由此可见,俄罗斯通过军事政变控制哈萨克斯坦,已经越过了警戒线。

  正是如此,共和国军队内部才出现了“惩戒”俄罗斯的声音。

  问题是,共和国与俄罗斯在中亚问题上并没签署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国际条约,毕竟两个大国瓜分中亚地区,蛮横干涉6个国家的内政,放在哪里都说不通。更重要的是,两国是在中东战争之后达成的秘密协议,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影响力正在提升,为了避免让美国再度插手中亚事务,共和国与俄罗斯都没有大张声势,最终以秘密协议的方式,确定了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如此一来,共和国要想借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做文章,存在师出乏名的问题。

  对袁晨皓来说,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即便已经是总参谋部的第一人,影响力超过了总参谋长,可是在重大决策上,他的话语权仍然非常有限。

  2057年初,正式就任总参谋长之后,袁晨皓开始大肆鼓吹“俄罗斯威胁论”。

  抛开个人因素,袁晨皓在很多场合的言论,足以被外界认为是共和国准备向俄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