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合二为一
  2053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空军吞并天军,而不是天军吞并空军,不然不会由空军参谋长出任新天军参谋长。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除了参谋长一职之外,新天军的要职几乎都在天军将领手中,比如几大兵种司令中,只有支援航空兵没有变,其他几位司令都来自天军。更重要的是,为了不使这种一面倒的情况遭到空军反对,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安排了多位空军高级将领转投天军,比如空军上将梅乐驰就在2048年转投天军,以天军上将身份出任战略司令部司令。如此一来,到两军合并的时候,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了。为了获得两军高层支持,在合并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裴承毅还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对两军高层人事做了调整,将年纪在60岁以上、即将退役的将领安排在了重叠岗位上,以此来保留年轻有为的将军。也就是说,到合并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在两军高层占据要职的将军大都赞同合并,几乎没有反对声。

  以共和国军队的情况,搞定两军高层,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别的不说,至少在人事方面,已经不存在多少麻烦了。

  正是如此,合并工作开始后,最大的问题来自基础建设。

  这里必须提到一件事情,即《斯德哥尔摩协议》对空军与天军合并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协议》出台的时候,空军与天军合并的事情还没有个眉目,所以该协议分别对空军与天军做了约束。如此一来,在协议生效之后,不管是空军吞并天军、还是天军取代空军,都意味着必须舍弃部分军事力量,使国家安全受到影响。毫无疑问,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接受的结果。要是在和平时期,也许会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来确定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的军控事宜,但是在2050年左右,既没有必要条件、又没有充足时间,共和国与美国都没考虑为此另立一份协议。更重要的是,在共和国与美国看来,《斯德哥尔摩协议》本身就是为了第三阶段削减工作顺利展开而生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比如该协议就没有对两国陆军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多大影响,自然没有理由为了该协议规定的条款,对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另寻出路。

  针对这一问题,共和国当局采取了非常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让空军名存实亡。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空军三大航空兵中,只有支援航空兵全数保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适当加强,战略航空兵取消并入天军,战术航空兵拆散并入陆航与海航。因为《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陆航与海航也做了限制(单独对陆航的总规模做限制,海航则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为别,分别做了限制),所以到2057年的时候,空军司令部仍然存在,而且空军的三大航空兵司令部也存在,只是空军参谋长兼任了天军参谋长,而两大兵种司令部的具体职权则掌握在天军与陆航、海航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