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四大
/>
  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

  这八座苦城便是囊括了五蕴,五阴便是五蕴,其余七苦便是由五蕴而产生的苦,初代佛主早已经历过四大皆空,终成佛身,却不知何时被困在了五蕴之中,无法空去。

  不知是因为五蕴,使得初代佛主再度经历了人生七苦,还是因为亲身体会了人生七苦,使得初代佛主沉浸在七苦所化的五蕴之中无法自拔。

  正序还是反序,这似乎关系着初代佛主的大秘密。

  一般人因为不能了解“四大皆空”的道理,往往在生活上产生了很多痛苦。例如看到沧海桑田的变化,目睹亲朋死别,就感到忧伤不已,甚至,将自身以及身外之物执以为我和我所有。

  因此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追寻外在的装饰,为了娱乐自己的六根,向外驰求声色犬马;为了维护既有的名位权力,不惜造下恶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财物货利,在五欲尘劳中备受煎熬。

  佛教普渡宣传了“四大皆空”的真理,目的就是要让其他生灵了知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返观自照,在心灵上开发无尽的财宝,在精神上寻得永恒的幸福。

  这是虚无缥缈的一个目标,却真真实实的能够让不少的生灵寻求到了自己想要的心灵慰藉,却也让无数的生灵如同兰绝尘眼下的这些人一般,疯狂如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正是印证了一句话,花开两面生,人生佛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