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 罪之莲,恶之花
实不虚。
起诸善根以一念净心忆念弥陀,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慈光,以佛慈光回向己净心,安住于佛,广读大乘,以法布施利益众生,愿生彼国。
待业报身死,即得与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相聚一处,所现境如幻如化。
以一念至心忆念弥陀,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慈心,以佛慈心回向己心,安住于佛,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愿生彼国。
待业报身死,心不颠倒,即得与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相聚一处,如在梦中。
起善根断恶念,以一念无恶之念忆念弥陀愿佛接引,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念来接,安住佛念,得一心不乱。
此一心不乱能令众生次第得天眼、天耳、他心智、神足。
一心忆念弥陀愿佛接引,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念来接,安住佛念,得一心不乱。此一心不乱能令众生免堕恶道。
念佛要做到时时忆念需要因缘具足,如果是在家居士,工作生活诸事所缠,要时时提起正念很难,就需要兼修行法,将所修功德或福德回向愿往生。
持戒善护己念;广闻方等经典,闻已解实相义,解实相义已能以心行;修六波罗蜜。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戒善护己念;广闻方等经典,闻已得不相空相,于此不相空相心不惊动。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戒善护己念;起无上道心,于大乘法不生疑烦恼。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十善业,不起妄想,不昏沉,不爱著四禅定解脱乐,不染著世间愚痴行,不讲不观听世间愚痴法,不造五逆,以此善根回向愿生净土。
下品往生者,由于业障过重已经无法凭己力自度,需有善知识救拔。
以菩提心摄一切法,于一切法离妄自在,是名和合僧。当然这是如来境界,不是我们当下可受持的。但不解佛威神无量,于佛大乘法起分别我们当下即可断。
以恶心伤于己心之佛。于佛不恭敬不信乃至谤佛,或以贪著五欲之心求于佛,或为名闻利养行法布施皆为出佛身血。8
</br>
起诸善根以一念净心忆念弥陀,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慈光,以佛慈光回向己净心,安住于佛,广读大乘,以法布施利益众生,愿生彼国。
待业报身死,即得与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相聚一处,所现境如幻如化。
以一念至心忆念弥陀,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慈心,以佛慈心回向己心,安住于佛,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愿生彼国。
待业报身死,心不颠倒,即得与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相聚一处,如在梦中。
起善根断恶念,以一念无恶之念忆念弥陀愿佛接引,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念来接,安住佛念,得一心不乱。
此一心不乱能令众生次第得天眼、天耳、他心智、神足。
一心忆念弥陀愿佛接引,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佛念来接,安住佛念,得一心不乱。此一心不乱能令众生免堕恶道。
念佛要做到时时忆念需要因缘具足,如果是在家居士,工作生活诸事所缠,要时时提起正念很难,就需要兼修行法,将所修功德或福德回向愿往生。
持戒善护己念;广闻方等经典,闻已解实相义,解实相义已能以心行;修六波罗蜜。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戒善护己念;广闻方等经典,闻已得不相空相,于此不相空相心不惊动。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戒善护己念;起无上道心,于大乘法不生疑烦恼。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持十善业,不起妄想,不昏沉,不爱著四禅定解脱乐,不染著世间愚痴行,不讲不观听世间愚痴法,不造五逆,以此善根回向愿生净土。
下品往生者,由于业障过重已经无法凭己力自度,需有善知识救拔。
以菩提心摄一切法,于一切法离妄自在,是名和合僧。当然这是如来境界,不是我们当下可受持的。但不解佛威神无量,于佛大乘法起分别我们当下即可断。
以恶心伤于己心之佛。于佛不恭敬不信乃至谤佛,或以贪著五欲之心求于佛,或为名闻利养行法布施皆为出佛身血。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