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追了上去
�奶茶”,“谢谢马特-达蒙警告我,太肥了会找不到男朋友”,“谢谢马特-达蒙告诉我用塑料套来保护沙发”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寻常,但笑点就在于如果马特-达蒙能在宋朝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那么后来的中式文化精髓都应该感谢他。

  这可以说是在美国本来就有种族危机感的华裔们,用一种幽默又无奈的方式来讽刺电影制片方选择一个白人男星时的那种动机。

  很多美国人还把马特-达蒙的头像p在迪士尼的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的身上。

  当时北美的主流媒体普遍认为,马特-达蒙的这次出演,在北美是很掉粉的行文。

  有些事,不管墨菲或者其他人承认不承认,它就摆在那里,不会因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消失。

  即便詹姆斯-弗兰科有接下这种所谓交换式条件的邀请的意思,墨菲作为好朋友和好兄弟,也会劝说他放弃。

  其实事情很明显,对于在好莱坞打拼的明星和导演来说,北美才是真正的根本。

  墨菲看到过一份官方的统计,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美国人是没有护照的,而出过国的美国人只占总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五,从某些方面来说,美国人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原因是大多数美国人觉得自己的国家特别强大,是世界之主,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美国好,其他国家都应该向美国靠拢。

  这也是美国盛行孤立主义的原因之一。

  所以,大多数美国观众不喜欢看美国主流演员在其他国家演戏,他们可以接受《星球大战》、《指环王》这种在外星球或者臆想世界中的奇幻题材,或者《逃离德黑兰》、《猎杀本拉登》这类宣扬好莱坞明星或者美式角色在国外展示英雄主义的真人真事电影,但如果自家明星去给外国拍电影,主要卡司中大多数还是外国人,那就是“nono”了。

  只要对这里的电视电影市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电视电影堪称是最大的绝缘体,美国观众对产自外国的电影电视并不怎么买账。

  所以,墨菲站在朋友的立场,与其让詹姆斯-弗兰科去参与某些四不像的影片,还不如待在北美继续与塞斯-罗根搞他们的刺杀加惊悚再加政治讥讽的喜剧,哪怕后者会惹起巨大的争议,却不会引发北美主流观众的反感。

  至于《黑暗之城》在太平洋对岸迟迟无法通过审核上映的情况,实在不行的话,那就不上映好了。

  其实在墨菲看来,这些商业大片不过就是些单纯的娱乐文化消费品,在商品的层面上,与影院出售的爆米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没必要让一部普通的商业片承载那么多,而且这些为了赚钱而诞生的商业片,本身也不会承载什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