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记入电影史册
��片的正片当中。

  昆汀-塔伦蒂诺陪着哈维-韦恩斯坦,看着这部像他自己的影片一样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影片,当看到南希这个脱衣舞女郎出场的时候,心中忍不住一阵赞叹。

  “墨菲这个家伙,太会玩了,影片画面确实是漫画的风格,里面却带有导演鲜明的个人理念。”

  他继续往下看,愈加发现墨菲确实是在以漫画作为蓝图和基调拍摄这部影片,而且也基本遵循了漫画的风格,却用电影的镜头做的比弗兰克-米勒的漫画更加直观刺激。

  影片进行到现在,故事场景基本以黑、白、灰三个色阶为主。

  为增强视觉刺激,墨菲明显把漫画中重要的的灰色尽量削弱,由黑色取而代之;昆汀不难发现,灰色与白色的出现也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分辨那死寂般的黑色,以此塑造这座暗无天日的罪恶之城。

  全片唯一有彩色的场景出现在故事“狙杀”的片尾,老城的女孩们站在高楼上举枪屠杀街道中入侵的暴徒。

  这一刻,黑白灰照常主宰着大银幕,而女孩身后的天空却伴随着忽明忽暗的闪电被尽情染成了一片血红。

  这暗红色的夜空恰如其分地映衬着地面血流成河的街道,隐喻了大屠杀的酣畅与惨烈。

  “故事场景中如此极致概念化的色彩应用,不仅暗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脆弱的社会秩序,更深层揭示了罪恶之城简单粗野的生存法则,高度契合了电影的暴力主题。”

  托德-麦卡锡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

  他由这部电影想起了暴力美学。

  积极向善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强盛的指明灯,它让鲜活的生命在真善美的道德约束下获得了无价之宝自由;而观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则决定了电影中血腥暴力镜头的写实程度和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此二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暴力美学电影的视觉禁区勾勒了红线。

  欣赏电影的暴力之美,获得刺激的审美体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但托德-麦卡锡知道,它绝不能凌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能涉足暴力美学的视觉禁区。

  从《罪恶之城》不难看出,优秀的暴力美学一定建立在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之上,墨菲-斯坦顿使用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这部影片看似暴力和血腥,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很懂得克制和控制,没有单纯的为追求感官刺激,就逾越大众的心理底线。

  那些偏执的写实血肉模糊的暴力情景,纵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也必定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