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海尔的发展
�尔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韩国产品,这次海尔的成功也是大大的挤压了三星,lg的市场份额。

  在看到海尔的抽奖活动大获成功之后,也纷纷效仿了起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市场份额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被进一步的挤压。

  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越南等国家销量亦是如此,第一批20万台冰箱半个月不到就销售殆尽,而第二批的40万台冰箱厂家更是在全力备货当中。

  李长河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满足,别的厂家都是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而海尔现在却是产品生产速度跟不上销售速度,现在每个月的产量达到了50万台,但这还是不能满足现在的供货需求。

  为了缓解现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李长河决定做两手准备,第一是收购其他厂家,现在华国什么都缺,唯独效益不好的工厂一抓一大把,第二就是加紧向德国订购生产线,不管是先进的半自动生产线,还是普通的生产线都需要。

  李长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苏羽,为此苏羽陷入了沉思,竟然要在华国收购工厂,苏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正牌的海尔。

  当然现在的海尔还没有成立。后世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敏瑞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而后世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

  2017年海尔集团全球收入达到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创近年新高,同时,集团利税首次突破300亿元,在国内的家电行业当中,海尔当之无愧的排在第一位,这么一块大肥肉苏羽怎么放过,而张敏瑞便是苏羽一直想要得到的人才。

  为此苏羽决定和李长河一起前去青岛,现在的海尔前身,便是青岛电冰箱总厂,苏羽和李长河来到青岛之后,便直接找上了市政府。

  将自己的来意向政府人员说明,对方听到来人想要收购青岛冰箱总厂,很是意外,因为这个工厂不仅效益低下,还有大批的工人需要养活,现在只能靠政府救济来过日子,政府为了给青岛冰箱总厂找出路,也是急得焦头烂额。

  现在听到居然有人接手这个烂摊子,便马上答应了下来,经过多轮谈判,海尔以500万收购青岛冰箱总厂。

  苏羽和李长河来到厂里,第一件事便是人事调动,苏羽任命张瑞敏为公司总经理。

  苏羽决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