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武昌起义
/>
  “再等等,再等等就可以了…”

  ——————————

  在经过了皇族内阁,保路运动和成都血案后,四川确实是没法再发生什么事了。

  然而四川没有事情,却不代表湖北不能有事情。

  早在1911年的5月,湖北的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便举行了秘密会议,准备合并成为一个团体然后进行起义,而为首的便是日后“首义三武”当中的两个人,蒋翊武和孙武。

  其中蒋翊武是文学社的社长,而共进会则是以孙武为首。

  (这里解释一下,共进会算是同盟会的外围团体,而文学社则是独立革命团体,成员50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新军士兵,虽然有些无语满清政府对4000多士兵喜欢文学这么诡异的事情毫无察觉,但实际上武昌起义出力最大确实是文学社。)

  虽然两者都是革命团体,而且都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推翻满清政府,但是在进行合并会议的时候双方还是有着很大的纷争,这个纷争的焦点就是合并以后谁当老大。

  在场的虽然都是闹革命的,但是闹革命的也不都是圣人,辛辛苦苦拉出来的队伍转手送人自己当小弟,任谁也不会同意的。(同盟会成立时,若不是黄兴主动让位给孙中山,恐怕同盟会的成立也不会顺利。)

  按照文学社的说法,文学社声势大成员多,在新军发展多年,4000多号新军全都是文学社的成员,所以理应由文学社为首,而他们推举的领头人就是蒋翊武。

  按照共进会的说法,他们是同盟会的嫡系,而且资金充足,日后革命活动都需要他们提供资金,所以应该由共进会来做老大,而他们推举的领头人就是孙武…

  就为了谁当老大的问题,双方一连争执了几个月,最后还是一个叫邓玉麟的共进会成员提议。“我们双方都是革命同志,也没必要争个你高我低,现在革命形势紧迫,我们这样再争下去,反清事业何时才有个结果?这样吧,我们成立一个指挥部,双方的领导都加入,大家都不再用旧名称,各位觉得如何?”

  大家争了这么久,也觉得不是办法,最后一致同意了邓玉麟的提议,1911年9月24日组成革命指挥部,双方统称为“武昌革命党人”,不再用文学社共进会的旧称,推举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政部长,而共进会的另一位领导刘公则为总理。(搞宣传出身的蒋翊武做军事指挥,军校出身的孙武却是军政部长,看来枪杆子确实比钱袋子有用…)

  同时会上决定,在10月6日发动起义,这一日是旧历的八月十五,取的是当年元朝末年明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