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酒后吐真言
�宣镇闹事,也其实就是那二两行粮漂没完了,当兵的不满最后巡抚不得不额外一人补发二两的马价银最后才平息。这个月第一批宣镇的兵马已经到辽东,他们是四月间启程的,只是辽东局势紧张,朝廷要他们继续派兵,不过巡抚不想再派了,宣府也要警戒蒙古人。”

  陈于阶带着酒意说道。

  “那总归也还能剩下六七两啊,这也得七八石米呢!”

  杨信说道。

  “杨兄弟,在下启程的时候,宣镇的米价已经奔四两了。”

  曹文诏苦笑着说。

  “呃?!”

  杨信愕然。

  “我们承认军饷不低,朝廷定的军饷是够我们养家糊口,就连老婆孩子也能吃饱饭,哪怕这些军饷到我们手中的只有一少部分,我们也能勉强忍了,但军饷不变,米价却一天天不停地涨啊。我们拿了军饷,得去向商人买米,但盐法变了之后,原本九边的商屯尽数荒废,各地军户更是逃亡殆尽,地方产的粮食根本不够,必须依赖粮商从关内运输。

  那粮价就看天了。

  丰年,九边本地出的粮食多,粮价就降,我们能勉强养家糊口,遇上灾年,九边本地出产的粮食不足,粮价就得暴涨。

  我们就得挨饿。”

  曹文诏说道。

  “也就是说关键还是九边的粮食产量不足。”

  杨信说道。

  曹文诏点了点头。

  “那为何朝廷不想办法增加九边的粮食产量?”

  杨信说道。

  “九边各地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无法种水稻,最多也就是种麦子,谷子之类耐旱的,但这些产量太低打不了多少。”

  曹文诏说道。

  “那都是借口,九边不是产不出粮食!”

  陈于阶醉醺醺的说道。

  说完还自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脑袋晃着,醉眼惺忪地看着杨信……

  “九边不是产不出粮食。

  大同,宣府,辽东哪里产不出粮食?

  以辽东为例,知道开中时候辽东粮价多少吗?

  一钱,一钱银子一石,朝廷规定金花银每两折米四石,但如今已经涨到四两一石的辽东,一钱银子一石米,比朝廷税银定价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