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登科、尤其是每科前三的士子中,三分之一是之前就有官印,其他是科举后才安排在楚姬处觉醒。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在科举结束的半年后,这部分取得前三的士子,陆续觉醒了新的谋术——而且都是与他们上榜的科目有关!

  像是法正,就新觉醒了三种谋术,诸葛瑾两种,其他人至少一种,而且新觉醒的谋术,必有与自己登榜科举有关的谋术、且专属谋术的比例极高……

  步骘作为户科的第二,觉醒了“得寸进尺”——瞬间计算出获利的可增长空间。

  符合他在户科题目中,查验账目时,不仅能够挑拣出问题账目,而且能够迅速计算出,何处账目有抬升空间,进而判断出账目背后可能存在的效率问题、亦或是执行着企图心问题的特质!

  算是大众型谋术“讨利”的进阶专属形态……

  邓芝作为礼科的第二,则是觉醒了“感同我受”——谈判中令对方的感受,强行向自己的立场偏移,立场差距越大,偏移效果越差。

  自古以来,“代入对方角度”都是纵横家们说服、劝谏的重要手段,类似“感同身受”的谋术层出不穷,虽然作为专属谋术,不同的谋士觉醒“感同身受”后,效果各有不同,但大体作用方向相似。

  如今最明显的“感同身受”拥有者,正是魏国的大鸿胪刘晔……

  能够切实的感知到目标的情绪倾向,进而判断出对方的大致态度,来更好触及到对方的可说服点,并且可以用来试探底线。

  历史上这是刘晔的优势,也是他的缺陷……

  这“优势”令刘晔在代表曹操集团出使的时候,无往不利,不过作为“缺陷”,也造成了刘晔晚景凄凉。

  原因是历史上的刘晔,错误的在参与朝政时,也精于以“感同身受”来揣摩明帝曹叡、以及其他同僚的意图。

  对自己的“羽毛”的看重,更甚于对魏国政策的关心,没有自己的立场……

  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君王与同僚间也两面三刀,当其他同僚与明帝意见相左时,刘晔私下里会对同僚的想法认同,当着曹叡的面又顺着曹叡的意思,对同僚的想法大加批判。

  一开始因为刘晔的话术够高,哪怕当着明帝的面,否定了同僚的观点,私下里也会通过诡辩,令人感觉刘晔支持自己,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服明帝才驳斥。

  然而假的真不了,最终刘晔还是翻了车,所作所为被人揭发给了曹叡。

  曹叡为了试探刘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