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帝范
�。”

  气氛沉寂良久,李存勖突然对袁天罡说道:“你所建立的伪朝,国无主,将无能,民无食,官僚腐败,如何能成气候?”

  袁天罡却冷笑道:“天道周星,物极必反。”

  “治国之道,可不是物极必反,唐太宗可谓深谙此理。”李存勖反驳道:“袁天罡,你虽然活了三百年,但是你懂的治国之道吗?”

  “你不懂,我也不懂,但有的是人懂,而且这些懂的人都在微末之间。”

  “他们不懂武功,不懂天象,甚至不懂如何在战乱中存活下来,却懂得民生。”

  “当今天下思安,晋国在芸芸众生的努力下,以汴州为都经略中原,在区域性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医疗机构方面,晋国建立了太医局,有教无类,只要是识字之人,都可进太医局,培育了大量医学人才,造福百姓。”

  “农业方面,朝廷非但恢复营田,而且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逃户归业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力求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除此之外,我也早已派遣人手前往中南半岛占城国,寻找高产、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

  “水利方面,晋国虽立国不久,却多次修复酸枣县境内河堤。”

  “教育方面,晋国重开科举,广建学堂,并大量印刷儒家群经,作为儒生学用的标准文本……”

  “天道无常,你所说的一切,所做之事,都曾在盛唐一一展现过。”袁天罡叹道:“可这些终究还是过眼云烟。大唐盛极一时,终究还是道消政散,失鹿难追……任你辉煌一时,但天要亡你,又待如何?”

  “唐朝的兴盛并非由于上天眷顾,而是源于人事。唐朝的灭亡也并非亡于天灾,而是亡于人祸。”

  袁天罡道:“哦?”

  李存勖说道:“唐朝的兴盛,并非是靠天道眷顾,而是靠历代贤明君臣的努力,唐朝的灭亡,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君王臣子的不作为,导致土地集中、制度凝滞,在基层社会形成了大地主这样的利益集团,在朝廷形成了大官僚这样的利益集团。”

  “他们相互勾结,相互影响,形成了一股极大的势力,继而影响了整个大唐朝廷的政治走向。他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反对一切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当时社会矛盾的改革……不以百姓的心为心,不以民为本,这才是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王朝兴替,靠的是人之道,与天道有何联系?人,才是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