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
  说什么得好。刚才蒋嬷嬷在老太太的院子门口等她,一路上蒋嬷嬷事情原委给她说清楚了。

  再这么下去,宗哥儿会偏向继祖的,那太太……

  “你都成亲两年多了怎么肚子还没动静?”

  “他一直用功读书,回家的时候少。”赵大奶奶说的实话。赵太太也隐晦提醒她,不要缠着丈夫影响了他读书。赵大奶奶刚进门那会还有些忐忑,后来见就习以为常了。大少爷身边干干净净的,婆婆又不催,自己着个什么急?老太太跟她说过,女子生育的最好年纪,在十七八岁,现在她才到这个年纪,丈夫又中举了,可不正是时候?

  “这倒也是。不过以后你有了孩子就送过来,我给你带,按宗哥儿的法子带,保证给你带的聪明结实。”

  “……”给谁都不敢给你啊。

  赵大奶奶只好说:“赵家也是大家子,怎么会把孩子送回外祖家?”

  太太遗憾地说:“这倒是。那我把方子给你,你按照方子来,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回来问我。”

  赵大奶奶点头:“还没怀上呢,若是有了孩子定要按太太的法子来。”

  “若是生了女儿,也不要松口给姑爷纳妾,你们都还年轻不着急,不然,你看看我,现在过得多可怜。你也挺得住,唐家不比他赵家差!”

  “是,太太,都听你的。”赵大奶奶除了顺着太太说之外,实在不晓得说些什么好了。不过,赵家大少爷想纳妾?没门!庶子庶女什么的,更不可能出现!

  太太母女说话的时候,继祖和赵师兄在对帐。

  “这是这个季度的帐单,你对下好把钱结了。下个季度就不记账了直接付钱吧,省得对来对去麻烦。”赵师兄对继祖说。

  “好,你们觉得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吧。”

  赵大奶奶的陪嫁里有个铺子,赵大奶奶自己开了起来,卖的就是西北的特产,都是继祖他们的商队从西北带回来的。刚开始的时候赵大奶奶没多少本钱,就记账一个季度结一次帐款。为了不让太太发现,每次对帐结帐都是赵师兄和继祖办的。

  这么两年下来,赵大奶奶赚了些钱,就不再赊帐了,毕竟从商队里拿货赊帐的就她一家。反正手上宽裕了,就不好让继祖为难了。

  这头赵大奶奶卖西北的特产,那头京城的邱二奶奶就卖蜀地的特产。小吴管家或是齐大爹给备好了,就托镖局的给带去。镖局常去京城又是熟人,租辆辆给些用就行。

  半年前镖局回来带了邱了二奶奶的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