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醉翁之意
��了劫财,市井届是小商小贩,并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若单纯为了滋事,为何单单选了这个日子?东启民心顺化,帝业稳固,就算借那些贩夫走卒一万个胆子,他们也是不敢青天白日公然与官府为敌的。”启轻禹认真分析道。

  “匪寇若不是城外潜入那便是城中之人了。”明帝若有所思,“你且先退下吧。还有你母妃身体有恙,多进宫陪陪她。”

  “谨遵父王教诲,儿臣告退。”启轻禹恭顺的退下,今日真的是好险,那群匪寇武艺不俗,组织有序,瞬间而上,瞬间全身而退,定是细细周划而谋。刺杀遣使绝非如此简单,更是有意针对自己亦或者其他,朝堂这趟混水,他真是深恶痛绝。

  次日早朝,朝臣激奋,各派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称奇的事,户部尚书首先上本弹劾是启轻禹安排不当,护卫不周,难辞其咎。

  工部尚书表面上反驳其本末倒置,事发突然,谁都不能未卜先知,但京都护卫不当却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才有人当朝弹劾禁军首领樊离疏于职守,才导致流寇混入启都,引发骚乱。

  兵部自然是偏护着樊将军的,称他多年来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不曾有所怠慢。

  之后有人附和,樊离是秦王启帧举荐,论治军严防,能力自是不可挑剔。

  礼部争锋而对,难道是秦王所荐,就能有错不论,有过不罚么?!

  习武之人那有文人哪些个弯弯绕绕的肠子,硬是被带进了预先挖好的沟里。

  再加上东瀛使团遣副使等不依不挠,称东启仗大国之威,缺乏和平的诚意,不停向明帝讨要说法,惩治真凶。明帝大怒,限期三日要求樊离查处真凶,剿平乱匪,否则革职查办。

  最后群臣散去,有人暗自窃喜,有人忧心忡忡,权利倾轧,永无止境。

  早朝之后,明帝又召集几位亲近老臣重议此事。

  大理寺卿本着怀疑一切的本能,认为大批流匪入城绝非易事,更何况携带兵器;流匪无非劫财,却招摇过市,即使蒙面也不合常理,若单纯滋事,时间地点又太过巧合,为何不直接冲撞东瀛使团,然而是乘乱误杀,总而言之,事情绝非如此简单,很有可能是有人蓄意为之。

  中书令及刑部尚书则认为无论阴谋与否,内防疏漏应当按律惩罚。

  但监察御史甄从新,却跳出事件本身,与明帝分析了事情的影响及可能的得失。

  “圣上,如果只是流匪滋事,重整内防,加强巡防即可,过失之错,刑律按典惩处更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