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
至于像王书辉这样的上面有人的宗室,你就更不能随便对待了。你有靠山,人家也有靠山。你的靠山是吏部尚书不假,人家的靠山在内廷。一旦你把人给抓了,人家通过关系往天子皇爷那里一递话儿,把事情捅出去。很可能天子皇爷会亲自过问。
天子皇爷很可能就会说了,“这不是给我上供西洋宝镜,西洋水晶器皿的枝江王家的女婿么,怎么回事儿,把奏折拿来我看看。”
一旦皇帝要看奏折,内廷里受过王书辉好处的公公们,甚至都不用偏帮枝江王那边。只要他们据实给皇帝答话的话,那么,一个州府的卫所指挥使,一个地方的锦衣卫千户,居然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敢把一个藩王的女婿,万历天子亲封的郡主仪宾,在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抓起来了。
别说是你们这样两个吏部尚书的家奴之流的人物了。就是阁老的亲儿子,也逃不掉天子皇爷的惩治。
所以说,大家现能够做的,还是像王书辉那样,按照规矩走。这个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不走官方的路子,凭着各自的势力行事。你的拳头大,你说话就好使。你能调用的人手多,你的地盘就占的多。你要是有能耐,也大可像王书辉灭杀马松华,火烧张天禄那样,直接把人给灭了。
说起来,在大明朝的乡间,地主豪强们,大部分走的还是这个路数。当然了,那些藩王啊、勋贵啊、部院高官啊,人家不会弄血的呼啦的,打的头破血流的。用现代人的话讲,人家是体制内的人物。大明朝的法理规矩,就是围绕着人家制定的。他们可是由国家作为打手,给他们撑腰。
可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们,走的就是基本路线了。这才有了大明朝的乡村里,到处是乡绅们建立的堡垒式建筑。每家每户蓄养家丁,暗中招揽人手的情况发生。甚至于一些胆子大的地主豪强们,直接培养人手,伪装成土匪山贼。或者势力小些的,就直接和那些正牌子的土匪山贼暗中勾结的。
实际上,被王书辉屠灭满门的马松华家,就是大明朝最为标准的乡间豪绅的形态。
特别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懂的。就像三农问题被国家解决之前一样。朝廷不过每亩田加征九厘银子。到了下面,行省方面可能就变成每亩加征九分银子了。再到下面,州府方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钱银子了。再到下面,县里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两银子了。再到衙役公差那里,每亩加征的可变成能就是十两几十两了。
就是从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加征辽饷开始,在地主和官僚的勾结之下,明朝的自耕农开始大规模破产。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才有了�
天子皇爷很可能就会说了,“这不是给我上供西洋宝镜,西洋水晶器皿的枝江王家的女婿么,怎么回事儿,把奏折拿来我看看。”
一旦皇帝要看奏折,内廷里受过王书辉好处的公公们,甚至都不用偏帮枝江王那边。只要他们据实给皇帝答话的话,那么,一个州府的卫所指挥使,一个地方的锦衣卫千户,居然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敢把一个藩王的女婿,万历天子亲封的郡主仪宾,在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抓起来了。
别说是你们这样两个吏部尚书的家奴之流的人物了。就是阁老的亲儿子,也逃不掉天子皇爷的惩治。
所以说,大家现能够做的,还是像王书辉那样,按照规矩走。这个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不走官方的路子,凭着各自的势力行事。你的拳头大,你说话就好使。你能调用的人手多,你的地盘就占的多。你要是有能耐,也大可像王书辉灭杀马松华,火烧张天禄那样,直接把人给灭了。
说起来,在大明朝的乡间,地主豪强们,大部分走的还是这个路数。当然了,那些藩王啊、勋贵啊、部院高官啊,人家不会弄血的呼啦的,打的头破血流的。用现代人的话讲,人家是体制内的人物。大明朝的法理规矩,就是围绕着人家制定的。他们可是由国家作为打手,给他们撑腰。
可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们,走的就是基本路线了。这才有了大明朝的乡村里,到处是乡绅们建立的堡垒式建筑。每家每户蓄养家丁,暗中招揽人手的情况发生。甚至于一些胆子大的地主豪强们,直接培养人手,伪装成土匪山贼。或者势力小些的,就直接和那些正牌子的土匪山贼暗中勾结的。
实际上,被王书辉屠灭满门的马松华家,就是大明朝最为标准的乡间豪绅的形态。
特别是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官僚体系大家都是懂的。就像三农问题被国家解决之前一样。朝廷不过每亩田加征九厘银子。到了下面,行省方面可能就变成每亩加征九分银子了。再到下面,州府方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钱银子了。再到下面,县里面可能每亩就变成是加征九两银子了。再到衙役公差那里,每亩加征的可变成能就是十两几十两了。
就是从万历四十六年朝廷加征辽饷开始,在地主和官僚的勾结之下,明朝的自耕农开始大规模破产。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最后才有了�